“寒冬”要持續多久,取決于多種因素。一是取決于電源建設的市場需求。電力裝備制造業直接向發電企業提供裝備,若上游企業需求不旺,必然傳導給下游企業。目前,由于國內經濟發展趨緩,電量需求減少,加上國內發電裝機容量依然保持較快增長,導致發電設備利用率普遍持續下滑。
資料顯示,從2005年開始,我國發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逐年下降。2005年為5425小時,同比下降30小時;2006年為5200小時,同比下降225小時;2007年又比上年下降178小時。據最新統計,2008年為4677小時,同比下降337小時。其中:火電設備利用小時數為4911小時,同比下降427小時,是歷年下降幅度最大的一年。
根據權威預測,如果發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逐年下降,電源建設就不可能有大的作為。分析人士認為,目前火電機組發電利用小時持續下降,實際上是大量固定資產閑置,發揮不了效益。因而未來新上電源項目會越來越少。
二是取決于發電量、用電量的多少。發電量、用電量的多少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經濟發展回緩必然加大對用電量的需求。據了解,在2009年煤炭訂貨會期間,五大發電公司都沒有簽訂電煤供貨合同。一位企業負責人曾表示,“反正現在的電也賣不出去!”
最新統計資料顯示,2008年,全國發電量為3433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18%。全社會用電量為3426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23%。2002年至2007年,年發電量以兩位數增長,分別為11.48%、15.17%、15.18%、13.82%、14.11%和14.55%。與此成為鮮明對比的是,2008年發電量比2007年下降了9.37%,降幅之大,令人擔憂。
可以說,該領域產業鏈的拉動效應十分明顯。如果發電量增長回升,意味著經濟的復蘇,也將加大用電的需求,從而帶動電源建設。有些統計數字可以造假、摻水,惟有發電量和用電量的統計數字是不能造假和摻水的。其統計公式是,實際用電量加上線損等于發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