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風機著火、倒塌事故接連發生,而風機的出廠數量卻在直線上升,單機容量也是越做越大。風機的質量問題已經引起產業鏈條上所有利益方的關注,這個產業需要增加一些憂患意識。
風電火了,但緊跟而來的,是越來越多的質疑。
“不能再往前沖了,必須停下來思考!我是經歷過大煉鋼鐵時期的人,不能讓風電,也不能讓風機制造再走‘大躍進’的路了。”談到這個話題,倪維斗有點激動,“我不是在潑風電的冷水,我只是呼吁產業應該良性發展。”
倪維斗,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原副校長,上世紀90年代初就開始介入風電行業,并給中國第一批風機制造商的代表企業金風科技當了六年的獨立董事。其實,倪維斗并不是第一個,更不是唯一一個“潑冷水”的人。
“一個產業要發展,就要看真正具備研發水平的企業到底有多少。比如液晶電視,發展了這么多年,做出來的東西看著像個樣子,但最核心的技術不是自己的,產業就無法良性循環。而作為風電源頭的風機,除了個別的一兩家具備一定的適應能力外,95%的企業沒有自主研發能力,不是買圖紙就是依附國外技術。”某不愿具名的風機制造界資深人士稱。
表面看,風電行業,尤其是風機制造業一直都是一片欣欣向榮之景。但是,風機制造企業買圖紙造風機的事情已經不再是新聞。十幾年前,國產風機起步時的被迫之舉,一直延續到了今天,現在風機的核心部分依然是依靠國外的技術。
甚至也不得不承認,雖然風機倒塌、著火事故鮮有報道,但這畢竟是存在的,也一度成為小范圍內爭議的焦點。
“一個產業如果從源頭開始出了問題,不去解決,反而回避,將是可怕的事情。”許多風機制造業人士都表示了擔憂。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施鵬飛甚至預言:2010年可能是中國的風難。
風機制造業到底怎么了?專家、業內人士口中的“良性發展”、“憂患意識”背后有著怎樣的含義?對此,《能源》雜志記者走訪了大量的設備制造商、風電場業主、行業專家,試圖厘清背后的癥結,傳達更多的建設性意見。
當漏油成為一種常態
“我們接到第一批750千瓦的風機時,一兩年的光景,齒輪箱幾乎全壞了,后來我們不得不提出延長保質期,實行二加三的新規,就是延長三年。”風電場業主說。
“什么故障?”記者問。
“齒輪箱漏油。而且,運行中很多葉片的葉尖都被甩出去了。”
“廠家怎么處理?”
“廠家采取的方式是能換就換,我們認為不可取,應該防范,應該在質量上做足文章。”
風電場業主們很無奈,因為漏油這種在電力行業看起來很嚴重的事故,已然成為一種常態。而且,這也只是冰山一角,更嚴重的是,在某些風電場正上演著一出出的著火、倒塌事故。
在一個名為豆丁的網站上,貼出了一組題為“蘇司蘭和東汽風機事故”的照片,偌大的塔筒從根部折斷,葉片部位已經無法辨別,只是留有火燒后的黑色痕跡。
“我們都很看好東汽,沒想到它會成為第一個爆發事故的企業。”某外企駐華代表表示不解。
而事故并非僅此一起。年初,大唐左云項目的風機倒塌事故曾引起一翻騷動。其事故報告如下:
“2010年1月20日,常軌維護人員進行‘風機葉片主梁加強’工作,期間因風大不能正常進入輪轂工作,直到2010年1月27日工作結束。28日10:20分,常軌維護人員就地啟動風機,到1月31日43#風機發出‘槳葉1快速收槳太慢’等多個報警,2:27分發‘震動頻帶11的震動值高’報警,并快速停機。8:00風機缺陷管理人員通知常軌維護負責人,18:00常軌維護人員處理缺陷完畢后就地復位并啟動。直到2月1日3:18分,之前43#風機無任何報警信息,發生了倒塌事件。塔筒中段、上段、風機機艙、輪轂順勢平鋪在地面上,塔筒上段在中間部分發生扭曲變形。風力發電機摔落在地,且全部摔碎,齒輪箱與輪轂主軸軸套連接處斷裂,齒輪箱連軸器破碎,葉片從邊緣破裂大量填充物散落在地面上。”
“事故發生后業界也很震驚,但只是小范圍內的震驚,因為誰也不愿意把事故傳播出去。”某知情人士透露。但還是有人在網站上貼出了這樣的帖子:倒塌的風機通過了240小時的現場驗收,風機運行時間才兩個月左右,運行期間沒有按照要求進行塔筒螺栓的力矩檢查和維護。原因主要有如下幾個:一、大唐委托山西的檢測公司對塔筒的法蘭材料進行了檢測,檢驗的結果是法蘭的低溫沖擊韌性遠遠達不到國標的要求。二、風場現場施工單位對螺栓力矩沒有按照施工要求進行,機組的塔筒連接螺栓大部分存在力矩不足,有些螺栓用手就可以擰動。
于是,武漢生產的塔筒以及其外購的法蘭隨即成為眾矢之的。
但是,僅此而已嗎?只是一家不知名的塔筒制造商的問題?答案是否定的。
“風電跟火電機組不同,一兩臺風機出了問題,影響并不如火電大,業主和設備商也都不愿意說。其實,很多時候是因為維修人員亂改參數造成的,用戶又不太懂,所以就出了問題。因為有一個500小時沒問題就可以移交用戶的規定,所以設備商為了在拿回回款的時間內運行穩定,有些不負責的維修人員就把定值改了,這就相當于把安全保護隨意給撤掉了。”風電場業主們很焦慮,因為他們深知這非常不利于行業的發展,卻無法左右。
但又能怎么辦呢?兩年保質期內還可以更換零部件,可過了保質期呢?
“只能自己做足備品備件。但我們希望這種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現狀趕緊結束。”是質問設備商還是反問自己?某風電場業主試圖用簡短的語言讓訪客明白他的難處,“我們非常支持國產風機的發展,但是要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