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開始舉行的兩天海峽兩岸經貿論壇上,中臺辦特邀嘉賓、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發展中心副主任高虎表示,風能將成為繼火電、水電后的第三常規能源。
高虎表示,在眾多可再生能源中,風電的開發成本目前最為接近常規能源。10年后,隨著風能技術的發展,風電便可以與火電和水電相競爭。按照預期裝機2020年達1.5億千瓦計算,2030年與2050年分別實現3億千瓦和5億千瓦,屆時風電便能夠占據能源輸出的10%和20%以上。
據悉,2003年以前,小規模的風電發展,單個項自在1萬千瓦左右,80%靠進口設備裝機,風電上網電價在0.9元/度左右,最高達1.2元/度。隨著外企本土化生產的實現和國內風電設備制造企業的崛起,兼技術的進步,風電上網電價已經降低至0.5-0.6元/度,已經非常接近商業化競爭成本。業內人士表示,長遠來看,隨著煤炭、石油價格的上漲,風電的優勢將越來越明顯。
除此之外,丹麥風能發展理念已經在中國悄然發展,中國智能電網的建設被提上日程。而且,近段時間以來,國內外知名設備企業都在產品更加適宜智能電網的技術方面下功夫,以期產品能夠把握住這場難得的并網技術盛宴,在產品需求不斷變化之中獲得主動權。
丹麥在2008年度實現了最大限度的風電并入電網,比例多達20%之多,如此巨大的風電負荷考驗了電網的調峰能力。照此推算,在風電成長為常規能源的道路上,當風電并網不是難題之時,風資源緊缺很可能成為幾年后的難題之一。
不難看出,世界知名設備生產商正在通過技術攻關來強化設備的捕風能力,進而使其產品更適合少風地區,而且不遺余力地用設備來最大限度地獲取能源輸出,未來,“圈地”現象可能被“圈風”所替代。
5萬億投資說多不多
日前,《南方周末》采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倪維斗先生,就即將出臺的 《新興規劃》問題作了深入探討。多年來,倪老一直大力呼吁可再生能源需要理性發展和認清中國能源消耗現狀。
在倪老的眼里,5萬億投資說少不少說多不多。一方面,倪老擔心過去 四萬億投資引發的企業耗能狀態,一方面,倪老又精打細算了這五萬億的投資 用途。他認為,10年投資5萬億,平均每年5000億,如將這個錢全部用于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的補貼,且平均每度電補貼1元,只能補貼5000億度,相當于當前每年總發電量的1/10。
就目前的風電來講,補貼的價格不是很多,因為主要補貼用在了設備上。如果將并網和其它一些補貼算進去,那么對于風電的補貼顯得杯水車薪。倪老認為,最近海上風電設備大規模“上馬”,就開發成本來說,海上風電發展成本相當于陸上的2.5倍之多,以此來看,實際對于風能的補貼應該再增長一倍。
而且,國內一直在大力扶持風電裝備制造企業,打算在國際風電領域享有充分的主動權,中國的風電強國夢從未“擱淺”。但是,在倪老看來,中國一直是風電設備制造大國,而不是技術及研發大國,中國的風電發展還需要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