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了解到,華電新能源、海裝風電、大船重工還將分別作為電場投資方、風機制造企業(yè)和風場建設安裝企業(yè)進行捆綁,角力“特許招標”。
控制電價沖動
我國首輪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集中在江蘇,分別是江蘇濱海、射陽兩個近海風電項目,各裝機30萬千瓦;大豐和東臺兩個潮間帶項目,各20萬千瓦。
據(jù)國家發(fā)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介紹,“首輪海上風電場項目特許權招標于5月18日開始向企業(yè)發(fā)標,計劃給企業(yè)4個月的籌備時間,在今年9月份進行投標。”
據(jù)悉,包括五大發(fā)電集團以及華銳風電、金風科技、東方電氣等主要風機生產企業(yè)在內的業(yè)界巨頭,都已通過不同場合明確表示將參與“特許招標”。
記者了解到,在“特許招標”的標書中,并沒有排他性的條款,也就是說每家企業(yè)都可以和多家進行捆綁競標。所以,通過多線布局尋找最優(yōu)化的捆綁方案,以最大程度的降低電價,是業(yè)界普遍認可的制勝法寶。
“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大家都希望盡可能多的與其他企業(yè)捆綁,提高中標的可能性。”秦明表示。
企業(yè)希望控制電價達到中標目的,并非毫無依據(jù)。
此前,國家能源局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司司長王駿就表示,“在這次招標中,電價只占六成因素,其余四成比重要看投標企業(yè)出具的經營管理方案是否科學合理。”
他解釋,雖然能否中標并不完全取決于電價,但國家能源局希望通過競爭性招標,建立良好市場環(huán)境,推進裝備研發(fā)并降低開發(fā)成本。在政府補貼資金有限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因此,電價仍是競標的主要參考因素。
王駿此言的背景是,按照《可再生能源法》規(guī)定,我國可再生能源上網電價超出火電標桿電價的部分,由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補貼。
目前,在我國第一個海上風電示范項目,上海東海大橋海上風電場項目中,最終確定的稅后上網電價為 0.978元/千瓦時。那么,以火電平均標桿電價0.3元/千瓦時為標準,就意味著海上風電每發(fā)一千瓦時的電,國家財政就要拿出將近0.7元/千瓦時的補貼。
即使是與2009年7月,我國根據(jù)區(qū)域風資源劃分的四類風資源標桿電價,即每千瓦時0.51元、0.54元、0.58元、0.61元相比,海上風電也幾乎沒有競爭力。
“在海上風電增加的成本中,大部分來自海上運輸?shù)跹b的費用。”明陽風電副首席整機技術工程師張學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曾表示。
根據(jù)中水珠江規(guī)劃勘測設計公司測算,在我國海上風電場項目中,風機只占到總成本的35%,其他成本來自于建設安裝、運行維護、并網、管理和回收等部分,其中,建設安裝占24%,運行維護占22%。
不過盡管建設安裝在成本中所占比重如此之大,短期內這部分也沒有太大的可能降低。以風電發(fā)展更具規(guī)模的歐洲為例,海上風電技術成本及運輸?shù)跹b也占到總成本的49%,機械成本占21%,海上電纜和變壓器的成本占16%。
“我們還沒到降低成本的階段,‘特許招標’就是為了摸一摸成本。”中國風能協(xié)會副理事長施鵬飛告訴記者。
“雖然大幅度降低成本是不可能的任務,但與已經握有相對成熟安裝技術的企業(yè)捆綁,在競標電價上,還是可以有一定的優(yōu)勢。”上述了解明陽風電且關注海上風電發(fā)展情況的人士表示。
技術不是難題?
上述說法,在中交第三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的身上得到了驗證。作為東海大橋風電場項目的風場建設安裝企業(yè),雖然距離投標截止的日期還有一大半,它已經收到了很多捆綁的邀約。
“確實很多企業(yè)都來找我們了,我們也都還在談。”三航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程師坦言。
據(jù)他介紹,為了東海大橋風電場項目,三航局自己研發(fā)了兩艘船,一艘是被命名為“三航風范”的起重船,可以用于安裝5兆瓦的風機;另一艘則是專業(yè)的運輸船,一次可以運輸兩臺3兆瓦的風機。
事實上,因為受風速、水流和波高等因素的影響,工程延誤是海上風電場建設工作所面臨的最大不確定性。因此,東海大橋風電場34臺風機僅安裝就費時一年。
不過,上述工程師仍舊自豪于三航局開發(fā)的整體安裝技術。“國外也都是使用這樣的技術,為的是盡量減少海上作業(yè)的時間,我們的技術填補了我國在這方面的空白。”
他介紹,這項技術中的兩個關鍵點是軟著陸和精定位系統(tǒng),前者可以避免安裝時風機底部的磕碰,后者則大大縮短了吊裝的時間。
此外,不得不提的是安裝風機的基礎部分,也就是打樁。一位來自國外風電設備制造企業(yè)的人士向本報表示了對安全的擔憂。
三航局的工程師并不同意這樣的說法,“那只是很普通的高樁承臺技術,而且打樁是我們的專業(yè),這對我們來說并沒什么特別。”
上述海裝風電的內部人士也表達了相同的意見,“我們中船重工最大的業(yè)務就是海洋鉆井平臺,比海上風電機組的規(guī)模大多了,鉆井平臺都能做,海上風電的基礎、安裝肯定都沒有問題。”
比這兩家國企更有想象力,來自江蘇省啟東市的民企道達重工日前對外宣稱,他們可以像種樹一樣的“種風機”。
道達重工的一位業(yè)務主管告訴本報記者,他們的概念就是把海上施工轉化為陸上施工,并不需要打樁,直接就把風機種進海里。
“相比于打樁的廠商,我們的成本更低,海上作業(yè)時間更短因此風險更小。”該業(yè)務主管表示,這項技術已經通過了“種植”測風塔的驗證,40天左右之后,將在長江水域中用這樣的技術“種植”一臺風機,“長江水域的條件和近海差不多。”
他透露,道達目前已經與多家大型的國企和民企簽訂了捆綁合作的協(xié)議,“我們的技術在國內外都是首創(chuàng)的,很多廠商都感興趣,但是我們不同意獨家合作。”
對于各家企業(yè)普遍在技術上的自信,施鵬飛表示,“誰都可能有本事,三航局只是有機會顯示了,其他企業(yè)的技術可能還沒有顯現(xiàn)出來。”
相比于他的樂觀,上述來自國外風電設備制造企業(yè)的人士則表示了隱憂,“水洞學實際上是剛興起的學問,它的仿真學還比較難,如何保證多年之后不出事?”
對此,上海市科技情報研究所一位研究國外海上風電安裝技術多年的咨詢師表示,“我國安裝技術可能有,但是與國外的距離還是很大,并不一定都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