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5月18日國家能源局正式對外推出國內首輪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項目之日起,眾多集團便開始尋找合作的對象,希望增加制勝的籌碼。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樣的“拉幫結派”也日漸激烈。
6月25日,中國國電集團公司與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在北京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協議簽署后,雙方將積極研究在火電站、風力發電場、煤礦、裝備制造、港口、航運等領域開展合作。
考慮到國電的風電發電量居我國第一,中船重工又是中國最大的造修船集團之一,業內人士普遍猜測,雙方合作的重點方向應該是海上風電。
“具體的情況我還不清楚,但可能會以風電場建設的海洋工程為主。”國電風電設備技術研究所副所長秦明告訴本報記者。
實際上,此次“特許招標”堅持“三合一原則”,投標者必須是一個由電場投資方、風機制造企業和風場建設安裝企業捆綁而成的聯合體。
而目前,在電場投資方、風機制造企業的業界巨頭較多的現實情況下,風場建設安裝企業不僅鮮被提及,已經掌握安裝技術的企業也相對有限。因此,一場關于安裝企業“績優股”的爭奪可謂鏖戰正酣。
眾企業多線布局
與國電和中船重工“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合作不同,許多企業,已經在捆綁合作方向上趨向明朗化。
6月18日,國電旗下的龍源電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上海振華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強強聯手,共同出資在江蘇南通組建了江蘇龍源振華海洋工程有限公司。
這家新組建的公司注冊資本為3億元人民幣,主要以海上風電設施基礎施工、設備安裝及維護、海洋工程施工、設備安裝及維護等為主體經營,致力于打造一流海上風電企業。
一位關注海上風電發展情況的人士表示,國電集團目前1/3的利潤來自風電,自然對此次招標格外重視。此外,與國電有長期關系的一些企業,無疑會在未來的招標中受益。
早在2006年就與國電開展合作的廣東明陽風電產業集團,便是其中之一。
5月29日,明陽風電與中鐵大橋局合資,成立海上工程公司框架協議書,雙方協議出資1000萬元成立海上風電工程公司,6月份完成注冊。
“這家合資公司將與明陽風電捆綁參與‘特許招標’,電場開發商應該也是國電。”上述業內人士表示。
與多線布局的國電相似,中航重工也不愿只在一棵樹上“吊死”。
今年初,中航重工旗下的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就對外宣布,已研發出我國第一艘能夠在潮間帶實現行走功能的新型風電機組安裝船,用以開發我國東部沿海潮間帶的風電資源。
值得注意的是,在其1月29日召開的新型潮間帶風電機組安裝船方案設計評審會上,評審成員除了來自中國船級社、德國船級社、大連理工大學之外,還有來自于中國華電集團新能源發展有限公司、中國華電工程有限公司和中船重工海裝風電設備有限公司等單位的專家。
“我們和大船重工、華電新能源之間確實有合作。”一位海裝風電的內部人士告訴記者,“我們三方將合資成立海上風電安裝公司,名字可能叫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海上風電安裝公司。目前還沒注冊,選址已經定在江蘇鹽城。”
該人士透露,三方的合作從去年就在談,除了合作方案,還細化到安裝船的設計、吊裝技術選擇等,“我們首先做淺海的風電安裝船,第二步是適用于10-20米水深的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