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被國家電網視為 “垃圾”的風電,突然成了“搶手貨”。
在風電上網提速的同時,國家電網直屬的中國電科院開發出了用于電網調度的風電功率預測系統,并在電網加速鋪開推廣。
“要提高風電利用時間和接入量,必須在調度端采用風電功率預測系統。”華北電力大學教授米增強說。
由于背后有國家電網這一強大推手,電科院的預測系統推廣可謂順風順水,而風電企業也開始越來越擔心,會落入電網的控制。
控風
電科院版預測系統已滲透到各網省公司的發電計劃制定中。
今年2月20日,國家電網下發了《風電功率預測系統功能規范》,要求風電接入電網必須具備預測預報等功能。
目前,這套系統已經在吉林、江蘇、寧夏、西北、甘肅、遼寧電網投入運行,東北和黑龍江電網風電功率預測系統正在進行系統調試,新疆、上海、張家口電網風電功率預測系統正在進行預測建模。負責帶隊開發此系統的國網風電專家戴慧珠表示,應用該系統的網省達到11個,總預測風場數量超過80個,總預測風電裝機容量超過600萬千瓦。
在電科院新能源所的合作企業東潤環能介紹該系統的材料中明確寫道,電網公司會優先購買預測準確的風電場電量,限制預測不準的風電場電量或采取處罰措施。
“要提高風電利用時間和接入量,必須在調度端采用風電功率預測系統。”華北電力大學教授米增強表示,“目前這項工作只有兩家單位,華北電力大學、中國電科院在進行研究和試驗。”
據了解,受國電龍源風力發電公司委托,華北電力大學開發的該系統已在國電龍源川井風電場投入試運行,并正在威海、承德等地風電場進行開發調試。
華北電力大學教授劉興杰表示,預測系統投入運行后,讓龍源風場的發電效率至少提高了一倍。“這僅是計算了該風場自身由于使用了這套系統達到的效果,還沒有把多發的上網電量進行計算。”劉興杰說。
然而,這一部分多發出來的風電卻得不到電網的認可,內蒙古電力調度中心拒絕承認和統計由這套風電預測系統提高的發電量。不承認的原因則是內蒙古電力公司想利用自己開發的風電預測系統,將全網的風電場統一控制起來。
基于同樣的目的,國家電網在以電網企業為中心推廣該預測系統的同時,要求風電企業將自己所有的核心數據上報給電網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