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記者:您對風電設備市場未來的發展趨勢有怎樣的預測?對中小企業有怎樣的建議?
馬學祿:風電行業、風電整機制造業、風電幾個主要部件制造業,一定程度上都是“巨人的游戲”。我國民營資本聚集度與國有資本不能同日而語,民營資本要參與巨人競爭難度很大,因為確實投入大、風險高。設備市場“巨人游戲”的競爭態勢會向大企業集中,可能出現洗牌。去年,華銳風電裝機國內第一,市場份額占四分之一,其次分別是金風科技、東汽、聯合動力。預計今年聯合動力有可能躋身第三位。
總體來說,小企業在這里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尤其是做整機非常困難,小企業必須走專業化的道路,在某個生產環節掌握領先技術,通過技術創新把自己在該環節打造成相對強勢的地位。
中國證券報記者:您對海上風機的成本過高問題怎么看?
馬學祿:目前海上風機的制造的確存在成本過高的問題。一方面可以通過提高單臺功率來降低每千瓦機組的造價成本,另一方面,需要依靠設備商自身加大創新力度,通過精益生產方式實現生產制造過程的“低碳化”,以此降低綜合成本,否則未來的生存空間將越來越小。
中國證券報記者:如何解決海上風電的輸送問題?
馬學祿:由于我國主要的化石能源和陸上風力資源主要在西部,因此在東部沿海區域開發風電要比西北陸上開發省去很大的運輸成本。東部沿海是我國經濟發達區和用電負荷中心,其電量可以直接并入當地城市配電網,不必建設特高壓輸電線路進行跨區輸送。
開發海上風電的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如何將風機設備運到海上進行安裝,二是如何將電能從海上送回。如何將設備運到海上完成安裝,從技術難度上比陸地要大;而送回電量可以通過海底電纜完成,沿海地區配電網比較發達,在技術上基本沒有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