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摩拳擦掌備戰海上風電開發的開發商和設備制造商,投資者應如何冷靜看待這一行業的前景和面臨的短板?設備行業會面臨怎樣的變局?中小企業又該何去何從?中國證券報對中國風能協會副理事長馬學祿進行了專訪。
圈海運動無需指責
中國證券報記者:請您簡單介紹一下我國目前海上風電開發的現狀,以及對風機設備有哪些要求?
馬學祿:目前我國的海上風電開發,還只是在潮間帶的風電開發,這對大規模進行海上風電開發提供了較好的實踐經驗。海上風電建設分為淺海區和深海區,其中淺海區主要靠打基礎,然后在其上安裝風電機組,其安裝成本與海洋深度和海洋地質有直接關系。而在深海區需要采用漂浮式技術,目前我國還不具備該技術能力。
海上風電機組對容量要求較高,目前應用的最小容量是3兆瓦,該機型目前華銳、國電聯合動力和金風科技都能生產,此外,華銳等幾家企業正在處于5兆瓦樣機的制造階段,更大功率的風機也處于研發階段,如8兆瓦的風機。世界上已有容量最大的海上風機是16兆瓦。
中國證券報記者:如何看待眾多央企扎堆瓜分海上風電資源的現象?
馬學祿:實際上,瓜分沿海“圈海運動”并不是什么大事,并不意味著圈了資源之后馬上就會上馬,還需要時間和政府的調控,更重要的在于海上風電資源的質量。
海上風電資源開發畢竟還需要一個摸索的過程,包括給出時間培育市場和完善技術,這個期間是需要積累經驗和交學費的,因此,目前這一階段有不少企業主動進入該領域,這種現象總體來說還是值得鼓勵的,畢竟得有企業試水。但并不是說進來之后就一定能賺錢,這需要企業對自身實力和海洋資源進行綜合分析做出慎重決定。因為有資源和賺錢還是兩碼事。
中小設備商宜專攻零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