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府編織的一張令人咋舌的風電藍圖面前,沿海省份、大型央企、眾多風機設備制造商瘋狂爭搶這輪海上風電大餐。然而,在風資源規劃、上網指導電價、并網等關鍵問題還未明確之時,各方的熱情顯得為時過早
跑馬圈海
所有賽跑者弓著腰站在起跑線上,只等發令槍響。只可惜槍聲遲遲未傳來。
5月臨末,原定在本月初進行的我國首輪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未見蹤影。這已經是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工作第二次延遲。此前的延遲,官方的說法是因為“一些工作細節尚待落實”。
風電特許權招標是中國自2003年開始采用的制度,以此來確定風電上網電價。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的啟動,也意味著國家即將大規模開發海上風電。
事實上,早在發令槍響之前,沿海各地方政府與各電力企業之間已有搶跑之勢。他們草擬了數十個框架性開發協議,優勢海上風電資源幾乎被“瓜分殆盡”。
江蘇鹽城大豐市風電產業招商局局長康紅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雖然特許權招標尚未進行,但江蘇鹽城大豐市已有3塊風場獲得或者即將獲得發改委的審批,參與投資的企業分別是中電投、國電龍源和華電集團。其余11塊風場則成為中國廣東核電集團、華潤電力控股有限公司、江蘇國信集團、德國索拉CCE等行業巨頭競相爭奪的對象。
“有意向的投資企業很多,但不是每個企業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康紅說。
數據顯示,鹽城大豐市風電場的規劃容量約為江蘇省總容量的四成多,位居江蘇第一。
大豐僅僅是“跑馬圈海”的一個縮影。
距離大豐不遠的東臺市,也擁有豐富的海上風電資源,根據規劃,東臺265萬千瓦海上風電資源被劃分為9塊風場,其中編號為C1、C2的風場將參加特許權招標。
據稱,國華能源已經得到了當地政府的“口頭允諾”,將跟標其中一塊風場,而其余8塊也基本確定“花落誰家”。
目前,中國首輪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也已“圈定”在江蘇近海地區,項目包括兩個潮間帶項目,以及兩個近海項目,潮間帶項目規模各為20萬千瓦,近海項目各為30萬千瓦。
正因為如此,從年初開始,電力企業和風機設備企業紛紛布局江蘇。以至江蘇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顧衛東感慨“江蘇沿海適合發展海上風電的海域基本已經搶占完了”。“如同搶購一般,”康紅說,“但這些都是意向性協議,最終還是要等國家發改委的批準。”
不差錢,很差錢?
“這些協議基本都是上千億的項目。”東臺經信委資源處處長孫偉對南方周末記者說。目前,參與海上風電投資的基本都是“國字頭”的電力集團,動輒上百億的項目投資,似乎也只有央企拿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