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少波算了一筆賬,一臺風機雖然先期需要投資500萬到1000萬元,但投資回收期一般在10年左右即可完成,而風機的設計壽命達到20年,而且由于自動化程度高,運行人員少,所以運行成本非常低。“我們目前只有20多人,即使二三期工程全部建成,人員也只需增加到30人左右即可。”他說。
威海風電“過熱”了嗎?
據了解,風能發電出現在十九世紀末,丹麥人首先研制了風能發電機。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起,風能發電這種綠色能源越來越得到重視。近幾年我國已建起了幾座大的陸地風電場,在裝機容量上已位居世界第四位。
“作為威海打造新能源產業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風電產業無疑應成為‘尖兵’。”市發改委重點項目管理科科長程劍說,開發建設風電項目不僅可以發揮資源優勢,改善電網電源結構,而且對推動地方低碳經濟和旅游業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但是面對風電投資的滾滾熱潮,一些人拋出了風電產能過剩的論調,還有人對電網配套、發電消化以及環保成本等問題都提出了“問號”。今年“兩會”期間,工信部副部長苗圩指出中國風電產能過剩,更是給這個綠色能源產業的發展潑上了一瓢“冷水”。那么,威海風電產業是否存在類似問題呢?
“威海不存在這一問題,我們可以隨時發電隨時上網。”宋少波說,山東的電力系統比較完善,而且又是電力需求較大的地區,我市風電項目不會存在人為“斷電”或無法“上網”的問題。
“威海作為一個資源短缺型城市,發展風能產業無疑是最佳的選擇。”程劍介紹說,風力發電屬于綠色環保產業,不僅可有效減少燃料消耗,節約大量化石資源,而且對環境沒有污染,可有效地改善地方的環境質量。有關資料表明,華能中電威海風電項目僅一期工程每年就可節約標準煤約48976噸、減排二氧化碳104512噸、一氧化碳11.29噸、灰渣11711噸、二氧化硫783噸。而我市開工建設的8個風電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后,每年僅二氧化碳排放量就可減少20.27萬噸。
“作為新能源,未來的風電發展市場潛力不可估量,威海應當在風電產業當中的發展中占有一席之地。”程劍認為,“我市風電產業不應該‘看空’,而是應當鼓勵并加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