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儀電氣方面還稱,公司在投資、資源、市場三者中間搭建起的銷售概念將在今年獲得豐碩回報。公司目前在手1.5MW風機訂單159臺,通過上述排他性銷售模式取得的框架性訂單超過2000MW,其中包括與內蒙古各個地區簽訂的超過800MW的優先開發權,以及在山東東營、通榆等投資制造基地簽訂的1200MW 的訂單。如果折算成1.5MW,公司潛在訂單超過1300臺。
不過,市場認為,如此跑馬圈地其實也折射出民營風電設備商的無奈。中國風能協會統計,目前風電整機制造企業已超過70家,僅金風科技、華銳、東汽和上汽產能就達到1200萬千瓦小時,而今年新增風電裝機容量大約才800萬到900萬千瓦小時。
長城證券分析師周濤認為,風電市場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移,產能過剩已經開始困擾行業。東方證券新能源行業分析師鄒慧則對記者表示,價格壓力更讓民營風電設備商舉步艱難。記者了解到,在此前內蒙古及河北25個風電場項目所需風電機組設備公開招標會上,有風機制造商甚至打出低于市場成本的價格參與競標。
“5萬千瓦以上的項目必須由國家發改委組織招投標,民營企業處于價格劣勢,只能拿到小訂單,”江蘇一家風電設備商事業部經理告訴記者,前期投入大量資金的需要讓 “投資換資源”、“資源換市場”只能是試圖突圍市場爭奪戰的無奈之舉,“隨之伴生的只能是資金流緊繃的現狀和定向增發的籌碼。 ”
外資巨頭或執牛耳
另一個讓華儀電氣們輕松不起來的殘酷現狀或許是外資設備商的長驅直入。從今年1月起,國內取消了有關“風電項目設備國產化率要達到70%以上”的扶持性規定,原先“不滿足設備國產化率要求的風電廠不允許建設”的規定被取消。在經過5年的培育期后,中國風電設備商產業終于暴露于純粹市場化競爭的陽光下。
5月11日,外資風力發電設備巨頭歌美颯技術集團隨即拿下了吉林省風電基地的肥美蛋糕,預計2MW風機的年產量達到250臺,歌美颯還與吉林省的中方合作伙伴鎖定40萬千瓦的風場開發權。早在去年10月,聞風而動的風能領先企業維斯塔斯也悄然在天津斥資30億元打造風電一體化項目。西門子東北亞區首席執行官郝睿強也曾表示,下一步準備將挪威和丹麥的布局轉移到中國。
據了解,國內風電設備廠商曾因70%的限制令獲益匪淺。2006年,外資的風機新增市場份額為55%以上,只用了一年時間,占領新增市場份額55%的主角就變為了中國公司。 2008年,國內及合資企業的風機占新增份額76%之多,累計市場份額高達62%。東方證券鄒慧認為,限制令的取消還將吸引掌握著較高研發技術或零部件制造能力極強的小規模風電外資公司在華試水。(勞佳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