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近年來,政府十分重視新能源的發展。新能源具有低碳清潔的特點,目前幾乎供應著世界電力的1/5。其中風能發電正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長,提升空間巨大。而我國風電產業從無到有經過6年的快速發展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產業鏈,相關企業也獲得飛速發展,尤其是以寶新能源、大唐發電為首的上市公司戰略性布局風電產業,從而為資本市場帶來較好結構性投資機會。
首先,產業進入急劇擴張期。風電是最具競爭力的低碳能源之一,除了在生產環節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在風電機組的整個運行期間都不會產生二氧化碳的排放,有顯著的減排作用。據國際風能協會估計,如果得到適當的發展,到2020年,僅風電減排量就能達到工業化國家減排承諾額的65%。因此,風電產業的發展得到政策方面的扶持。
其次,政策支持助推產業健康發展。根據能源局網站最新消息,國家能源局將用半年時間在全國11個省(區)開展風電開發規劃、市場消納和輸電規劃研究工作,有效解決2015年9000萬千瓦和2020年1.5億千瓦風電的輸送和市場消納問題,為完成“十二五”能源發展規劃和實現2020年能源發展的戰略目標打好基礎。在此之前,海上風電政策也逐漸明朗,2010年1月22日,國家能源局和國家海洋局聯合出爐了《海上風電開發建設管理暫行辦法》,其中硬性規定“海上風電開發投資企業為中資企業或中資占股在50%以上”。一系列刺激性的政策支持,使風電行業的投資熱度持續升溫。
再次,風電整機出口將發力。據全球風能協會預測,未來幾年,全球風電裝機容量仍將快速增長。到2013年,全球累計風電裝機將達到332100兆瓦,當年新增裝機可達56300兆瓦,這個數字將是2008年的2倍。其中,歐洲、北美和亞洲是目前風電裝機增長最快的地區。在國內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下,2009年以來眾多風電整機制造企業開始進軍國際市場。這一年可以說是中國風電機組的出口元年。預計從2010年開始,部分風電整機企業出口業務將收獲良好的利潤。
但是,與鋼鐵產業頗為相似的是,風電產業也面臨產能過剩的問題。
根據對行業內主要制造商的產能統計:國內風電機組產能在2009年已經出現明顯過剩:2009年和2010年國內風電機組需求分別為812和1056萬千瓦,而國內僅本土風電機組制造商的產能就將達到1200和1725萬千瓦。超過一倍的產能過剩也會導致競爭成本過大。目前,在風電產能過剩的形勢下,很多企業已經向國際市場尋找出路,由此將引發全行業的整合。由于整機供求關系發生逆轉,風電機組價格下降不可避免。另據公開的統計信息顯示,目前中國風機整機制造廠商已經有六七十家,風葉廠商有50多家,塔筒廠商接近100家。而政府也在積極地抬高廠商介入門檻。工信部3月底發布的《風電設備制造行業準入標準》(征求意見稿)規定,廠商必須具備生產單機容量2.5兆瓦及以上、年產量100萬千瓦以上所必需的生產條件和全部生產配套設施、改擴建應具備累計不少于50萬千瓦的裝機業績、新建企業應具備5年以上大型機電行業的從業經歷。這些標準將有效抑制一部分企業進入風電制造的行列。
綜上所述,風電既有產業高速發展的潛力,也有產能過剩的隱憂,但是風電被政府納為新能源產業之一,結構性投資機會較大,建議投資者選好時機、精選個股,乘“風”破浪賺大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