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期間,如何推動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問題成為各方關注的一大熱點。有關專家認為,隨著相關政策的進一步明朗,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等在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有望迎來全新的發展機遇,而新能源作為“皇冠上的明珠”,可能獲得更多政策支持,并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中發揮領頭羊的作用。
清潔能源計劃已起草完畢
2009年11月3日,溫家寶總理在《讓科技引領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講話中,明確提出新能源、節能環保、電動汽車、新材料、生物科技,信息產業、空間海洋及地球深部開發利用等七大戰略性技術領域。有關專家認為,這必然成為確定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坐標”。
清華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魏杰認為,在關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界定上,“戰略性”是必不可少的,“新興”則是指市場尚未形成規模。在上述7大產業中,新能源的重要性更加受到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發改委也將新能源列在未來大力發展產業的首要位置。目前國家發改委的思路是,在新能源、信息網絡、新材料、生命科學、空間海洋地球科學等領域選擇具備突破條件的關鍵技術作為主攻方向,強化政策支持,加大財政投入。
魏杰認為,國家關于幾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發展方向是有通盤考慮的,在這種考慮中,發展新能源的重要性已經很明確,這意味著未來其可能得到財政政策等方面的更多支持。
就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目標確定后不久,今年1月,國務院宣布成立國家能源委員會。有關專家認為,國家能源委員會必將在加強能源戰略決策和統籌協調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記者了解到,目前,一個為期10年的清潔能源計劃已經起草完畢。根據該計劃,到2020年,在我國總的能源消費結構中,清潔能源將占到15%。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政府將投資數十億元,用于建設核電站、風電場、太陽能工廠,以及可再生能源技術的研發等方面。
新興產業規劃不容或缺
分析人士認為,要引領中國經濟在新一輪發展中取得主動,僅靠新能源一枝獨秀還是不夠的。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表示,對于大部分國家來說,能源對GDP的貢獻率僅占10%左右,新能源在能源中的比重還不到10%,這意味著新能源對GDP的貢獻還不到1%。即使將來我國新能源的比例達到15%,滿打滿算,我國新能源產業的產值也不足兩萬億元,分到各省就沒多少了。
而現在,已經有18個省市提出了打造新能源基地,上百個城市提出把新能源作為經濟發展的增長點,有的省、市則提出了打造上千億、上萬億元新能源產業的計劃。無序發展的勢頭已經出現,風電設備、多晶硅行業出現了重復建設的傾向。
對此,中國科技戰略研究院產業科技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劉峰認為,除了財政支持,政府的引導還應體現在相關配套政策體系的建立、引導新興產業進行合理的空間布局和集聚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