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通送電渠道解開風電“愁結”
盡管我國風電發展遇到諸多瓶頸,但風電投資者并不悲觀。因為他們看到的是一個更加雄心勃勃的全球減排指標,他們還看到政府部門的積極努力,這樣風電行業將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獲得更多的政府支持。
內蒙古風電裝機400多萬千瓦出現棄風停機,主要是向其他地區外送電力的通道不暢。內蒙古向華北電網送電兩條通道受計劃額度限制,不能多供;風電新建電源點建設速度較快,但送電通道建設嚴重滯后。
內蒙古電科院的有關專家認為,風電開發不僅僅只是風電富集省區的責任,必須實現跨省、跨地區,在國家電網包括南方電網層面的電力市場接受風電的統籌規劃。全國各省區在電力市場中應當留出接納風電的空間,這兩方面是保證我國風電事業科學發展、早日實現國家節能減排以及內蒙古“風電三峽”建設目標的根本前提。
“如果不建立全國電力市場消納風電的機制,不解決邊遠地區風電送出通道問題,無疑是把風電這個剛出生的孩子遺棄,或者說是在剛剛出土的風電幼苗上壓一塊大石頭。”張福生說,建議有關部門深入研究風電送出通道以及國家電網、南方電網大范圍消納風電的總體規劃。
沿海地區負荷中心通過超高壓、特高壓直流通道,在技術上絕對可以將風電富集地區的風電采取風電與火電、抽水蓄能發電相互調峰的辦法,實現跨省、跨地區,以穩定的潮流直接送到全國任何省份。經權威部門測算,內蒙古電送廣州的輸送電成本僅0 .1元/度。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副部長石耀東認為,解決風電閑置問題,應在發展智能電網上尋找突破口,即在有風的情況下,風電先發,讓其他的電能停下來,沒有風時讓其他的電補上去,也就是通過智能網實現電能優化配置。據了解,中國智能能源網發展模式和實施方案課題組已經成立。
此外,專家認為建設抽水蓄能電站是增加電網調峰能力、避免風機棄風、使風能資源的開發利用最大化的有效措施。如果將呼和浩特抽水蓄能電站120萬千瓦裝機作為風電場的調峰電站,實現水、風、火電互補,電網可多接納200萬千瓦風電出力。由于抽蓄電站建成后每年發生的運行費用沒有來源,所以,懇請國家出臺相關政策,予以解決。建議建立全社會共同承擔抽蓄電站運營成本的機制,對抽水蓄能電站提供貼息貸款。
據了解,去年年末國家能源局已經開始組織內蒙古、寧夏、新疆等省區和國家電網公司、南方電網公司等單位開展風電開發、市場消納和輸電規劃等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