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4年的培育期后,國家終于決定讓風電企業學著“自己走路”。
近日,對于國家發改委已經取消了關于“風電設備國產化率要達到70%以上”這一規定,市場多有猜測,據昨日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明確表示,應歐美要求,同時也是從自身現有發展考慮,國家確實已經取消了這一規定。
中國風能協會秘書長秦海巖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來說不論是外資還是內資企業,“70%的國產化率”已經不是大問題了,我們基本引進的都是國外技術,我們產品技術等級是在一個等次上的,國內企業本身技術能力不落后,但自主研發能力有待提高,而且國內企業存在成本優勢。這也是這兩年外資企業競爭不過內資企業的原因。
走出四年“圍城”
風力發電技術從1980年開始逐漸發展起來,90年代中期歐盟進入風電規模化階段,爾后美國,以及中國、印度都先后進入了規模發展階段。當前,并網型風機正朝著大型化的方向發展,單機容量1兆瓦以上的風機已經成為主導產品,5兆瓦的風機已經投產,更大容量的也在研發之中。
從區域分布看,歐洲、北美和亞洲仍然是世界風電發展的三大主要市場。在歐洲,風電已連續兩年成為新增的第一大電源,在北美地區,風電也多年僅次于天然氣發電,居第二位。從國別來看,目前,美國超過德國,躍居全球風電裝機首位,同時也成為第二個風電裝機容量超過2000萬千瓦的風電大國。
從2005年5月起,國家正式要求風電特許權項目設備國產化率必須達到70%。特許權項目的實施,為中國風電裝機容量自2005年以來連續翻番起到了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