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四年“圍城”內的扶持發展,我國風電產業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目前我國已經有20多家批量化、規模化的風電整機制造企業,國產機組的新增市場份額逐年提高。但是在國內風電設備制造業圈地發展之時,出現產能過熱的問題。有數據顯示,國內風電整機生產企業超70家,超過全球其他地區風電設備廠商總和。目前,不僅在整機市場上存在著過多企業涌入的狀況,在葉片市場也出現了一哄而上的現象。
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取消70%國產化率的規定,有利于緩解我國的風電設備企業嚴重盲目跟風膨脹的情況,“放開政策后,會對現有國內風電制造業的格局造成影響,兼并不成熟的小企業將成為趨勢。”
新一輪價格戰一觸即發
目前國內大概有70多家風電設備整機制造商,并且競爭激烈。放開國產率70%的限制后,國內風電設備整機制造商們會否因此進一步收到沖擊?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是國內風電產業發展最大的瓶頸之一。目前,中國所有的風電設備技術都是從國外引進或者是國際合作,自主開發能力較弱。如果還設置國產化率70%的要求,可能反而不利于國內風電設備企業的做大做強。
不過,不管競爭是來自海外還是國內,新一輪的技術、價格競爭恐怕在所難免。上市企業金風科技(002202,股吧)在今年1月5日再度下調了其中標合同金額,這是去年至今第六次下調合同金額了。對比2007年到2009年的五個風電場建設項目,金風科技在GW77-1500(1.5兆瓦)型號的風機價就從970.33萬元/臺降低到了809.85萬元/臺,跌幅16%。
外企的放開,是否引發又一輪“價格大戰”?中國風能協會秘書長秦海巖認為,價格戰當然有不利因素,但畢竟是競爭的手段,競爭的直接結果是價格下降,在符合一定標準的情況下,當然成本越低越好,這也是中國企業應該追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