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充分競爭就不會有健康發展的產業
歐洲用了30年時間,從100多家競爭者中成就了3家領袖企業;我們的市場還處幼稚階段,競爭剛剛拉開帷幕
發改委等部門《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提出,目前,我國風電機組整機制造企業超過80家,還有許多企業準備進入風電裝備制造業,2010年我國風電裝備產能將超過2000萬千瓦,而每年風電裝機規模為1000萬千瓦左右,若不及時調控和引導,產能過剩將不可避免。
發改委旨在對風電裝備制造中的低水平重復建設提出預警,在“2009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暨展覽會”的開發商專場論壇上,中國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提出,“說70、80家企業,其實只有三、五家形成規模了,其他的都是在準備,能不能做起來都不一定。”
金風科技、華銳風電和東汽等風電巨頭今年的產能將達1000萬千瓦。對此,部分行業人士深表擔憂,認為產能過剩近在眼前。而作為風機消納者的開發商,方正表示:風機產能過剩現在還談不上。
他分析說,雖然風電整機制造商有80多家,但是真正能夠供貨的也就是三、五家,“其他家的產品我們根本沒有用過,而且這些產品絕大部分是樣機,極少投入實際生產。”
“設備到不了,著急啊,我要請他(指設備供應商——編者注)吃飯”。趙世明用一句話形象說明這種市場狀態。對于統計報表上的80余家廠商,趙世明分析說,從技術上說只有20余家可選,其中還有將近10家純粹的外商。但外商還沒有真正在中國的風電市場上投量,對中國的制造業形不成競爭。如果從機械支撐、電控支撐能力和資本能力綜合考量,真正可供企業選擇的寥寥無幾。
而在今年3月召開的中國風電設備制造產業化發展國際論壇上,有專家指出:“中國風電設備制造業不是過熱,而是嚴重過熱。”其判斷依據之一也是國內風電整機生產企業數量已經超過了全球其他地區風電設備廠商總和。
制造業到底熱不熱?一定要清醒地分析,趙世明說,俗話說百里挑一,但我們不存在這個條件。他分析說,歐洲風電制造業成長了30年左右,完成9000萬千瓦裝機,形成了14家制造商,領袖企業是維斯塔斯公司等3家,占總市場份額的60~70%。而當時參與競爭的投資制造商是100多家。我國從風電制造的歷史開始于上世紀末,當時金風科技孤軍奮戰。此后一批企業在2003年開始醞釀,2005年啟動。目前市場還處于幼稚階段——競爭剛剛拉開帷幕,就認為已經過熱或過剩,“此言太早”。
此外,他認為,是否過剩或過熱的判斷和觀念有關,如果用計劃經濟觀念看,由政府指定3~5家企業生產即可,而市場經濟就要通過優勝劣汰產生最優秀的企業。
對于政府部門擔心的“重復引進和重復建設”,方正認為“不用擔心”,這是市場經濟的過程,沒有競爭力的企業一定會被淘汰,就像以前電視機、冰箱等行業一樣。雖然政府應該正確的引導,但更需要正常的競爭機制。他說,正因為有了這么多企業競爭,才使得風電設備價格和風電價格不斷降低。
雖然有多家企業同時進入風電產業,“但沒法知道將來哪一家最優秀,也沒法知道誰是真正意義上的低水平建設”,韓曉平認為,在這個市場中,只能創造充分的競爭的環境,而不以產能過剩為由把其他的競爭者打下去。以市場初期產能同樣過剩的汽車行業為例,如果當時把三大汽車公司以外的新進企業全部砍掉的話,現在的吉利、奇瑞等就不存在了。
產能過剩與產量過剩有著本質不同
雖然有80多家整機制造商,但是真正能夠供貨的也就三五家,其他產品絕大部分是樣機,極少投入實際生產,市場仍是供不應求
《意見》中對目前“還有許多企業準備進入風電裝備制造業”大為擔心,但在“2009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暨展覽會”的整機制造商專場論壇上,行業巨頭們卻表現得相當輕松。
華銳風電總裁韓俊良介紹說,本土企業雖然號稱80家,其中至少有20~30家只是樹立一個“我要做風力發電機組”的形象,真正具有批量生產能力(100臺以上)的不超過10家;一年超過1000萬千瓦產能的只有3家。他認為,政府提出產能過剩,即時提醒了企業進入風電市場的風險;但對于行業來說,產能過剩可以加速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這個行業是總體是健康的,技術在進步,目前優秀產品還是供不應求。”他說。
經過4年打拼而成為國內主流供應商之一的民營企業廣東明陽風電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王松認為,雖然目前存在投資過熱的情況,但經過一兩年的市場洗禮和整合,能夠生存下來一批實力強健的企業。據了解,廣東明陽的風機產品已打入美國市場。
過熱——趨平——再過熱——再趨平,潮水一樣,潮起潮落。浙江運達風力發電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楊震宇面對投資過熱表現得相當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