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7年,英國牛津大學氣候變化研究所等機構就發布評估報告,全面討論了針對CDM的爭議,其中包括項目多集中在亞洲和拉丁美洲的所謂“問題”。其實在CDM理事會的文件中,項目多少的數據從來公開,無需“揭密”;而所謂“中國項目數量多,說明中國在鉆CDM制度漏洞”,更屬謬論。
Camco碳資產信息咨詢公司業務開發總監喬治偉指出,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能源需求與日俱增,因此開發清潔能源的動力大,向CDM注冊項目的數量自然就多。目前,另兩個發展中大國印度和巴西的注冊項目數也居世界前列。
“而且,不能只看到中國注冊了600多個CDM項目,還要看到有2400多個項目沒有得到注冊——這些項目的投資方承擔了很大的風險!”喬治偉說。
不僅如此,中國企業搞CDM注冊項目,購買碳排放指標的發達國家是更大的受益者。“目前中國碳排放指標售價最低才每噸8歐元,僅為發達國家自己減排成本的幾分之一甚至十幾分之一,”喬治偉強調,“這是雙贏的機制,并不是中國單獨得利。”
中國政府壓低風電定價?
有外媒報道稱,中國政府故意壓低風電項目的上網電價,以此降低這些項目的財務回報率,從而證明它們符合“額外性”標準——即如果沒有CDM補貼就不會投資興建。這種說法完全缺乏依據。
日前,中國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就此問題專門發布了《中國風電及電價發展研究報告》,明確指出中國政府在風電定價過程中從未考慮CDM因素,也就是說,不可能為獲得CDM補貼而定低價。
報告指出,中國風電的價格水平呈現下降趨勢,重要原因之一是目前國產風電設備已占到市場份額70%以上,風電價格不再因依賴進口設備而致使成本居高不下。
據透露,如果沒有各類補貼,風電項目眼下沒一個能保本。2002年至2008年,中國對風電的補貼額從1.38億元增加到23.77億元,促使全國風電裝機容量成倍增加。同時報告實事求是地提到,如果沒有CDM補貼,中國風電的發展速度不會如此快。
誰都知道,成本是新能源發展的最大瓶頸。2元一度的風電,10元一度的光伏發電,哪里去找消費者埋單?只有設法使新能源成本持續下降,才能更多地替代化石能源。“中國風力發電成本下降,對風能利用是個好事,”喬治偉說,“可是聯合國CDM理事會方面對中國情況可能并未充分了解,也許這導致了此次10個中國風電項目被拒絕注冊。”
聯合國CDM是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一種補貼,但實質是幫助發達國家履行減排義務。現在,如果發達國家發現自己的補貼幫助培育了發展中國家的新能源產業、覺察到了潛在的競爭壓力,就找理由停止補貼,那么最終受害的將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合作,也讓人對發達國家的誠意產生疑慮。這是令人不安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