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國第15次會議(COP15)于12月7日正式在丹麥哥本哈根拉開帷幕,中國領導人將帶著“到2020年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40%—45%”的自愿性減排承諾參會。
也許COP15最后并不能取得預期中的效果,但我國的溫室氣體自愿減排承諾以及爭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左右的規劃,無疑將推動國內經濟結構和增長方式的轉變,而市場對“低碳經濟”本身的關注,也將從“概念”炒作實現向效益的轉變。
上市公司融資“卡位”
全球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曾做過這樣一個推算:中國構建綠色經濟需要在未來20年投資約40萬億元。任何新興產業的發展和興起都離不開資金支持,更何況低碳經濟一出現就“身價不菲”。
當然,其中的機遇也十分誘人。企業一旦在起步階段先人一步,形成規模、技術上的壁壘,在市場中占據一定份額,就至少成功了一半。上市公司顯然深諳此道,憑借在資本市場的融資優勢,搶先進入低碳經濟發展的“燒錢”期,利用二級市場對“低碳經濟”概念的熱衷,開始為分享低碳盛宴而打算。
Wind統計顯示,截至12月7日,兩市擁有與“低碳”相關概念的233家上市公司中,有45家公司年內公布再融資計劃,除2家公司已經決定停止實施外,有39家公司準備定向增發,1家公司公開增發,3家公司打算配股,預計募集資金總額約550億元。
根據上述公司的再融資預案,除個別公司向大股東收購資產或用于其他業務投資,擬募集的資金大部分都將投向與低碳經濟相關的項目。
上海電氣(601727)擬融資不超50億元投向核電、風電等建設項目;天威保變(600550)募資近32億元用于非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項目和兩個多晶硅項目;廣匯股份(600256)募資不超25億元建設年產120萬噸甲醇/80萬噸二甲醚(煤基);航空動力(600893)計劃募資20億元投入的項目中,包括QC280/QD280燃氣輪機生產能力建設項目、斯特林太陽能發動機生產及示范工程項目;吉電股份(000875)增發募集20億元用于白城電廠2×60萬千瓦“上大壓小”,以及長嶺兩個風電場工程。
另外,今年以來,已經有19家“低碳”概念公司實施了再融資,其中15家公司為定向增發,3家公開增發,1家配股,合計募集資金約280億元。這些資金同樣大部分都投向了與低碳經濟相關的項目。如華電國際(600027)的水電、超超臨界火電和熱電聯產項目,東方電氣(600875)的清潔高效鍋爐燃燒技術實驗中心和百萬千瓦核電常規島技改項目,以及海陸重工(002255)新建大型及特種材質壓力容器及核電承壓設備項目等。
事實上,還有更多的上市公司雖然沒有進行再融資,但已經利用自有資金或銀行貸款投向低碳經濟領域。盾安環境(002011)就打算斥資18.82億元建設年產3000噸的多晶硅項目;泰豪科技(600590)配股融資項目與低碳關系不大,但公司通過與新奧等光伏企業的合作,將光伏發電系統集成到建筑節能整體解決方案中,開辟新能源發電的新途徑。
一位投資人士認為,低碳領域的機會已經不再是概念上的炒作,很多企業通過投資這個領域已經獲得了實實在在的收益,隨著我國碳排放指標逐步落實,這些企業還將有更大的機會。
催生新商業模式
在新奧集團“掌門人”王玉鎖看來,在低碳經濟的浪潮下,新奧需要從一個新能源制造企業開始轉型,以掘金低碳領域。11月下旬,當以提供城市燃氣為主業的新奧集團宣布與IBM合作時,一個基于低碳經濟的新興商業模式也隨之受到廣泛關注——節能環保工程外包。
長城證券的分析師認為,企業對節能環保重點工程進行外包,推動合同能源管理和環保設施特許經營,將成為后續政策在節能環保領域的重點支持對象,鼓勵采用“建設-運營-移交(BOT)”、“移交-運營-移交(TOT)”等多種建設經營模式。
新奧集團總裁王瑛認為,目前中國一些傳統產業的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都比較高,但中國不會輕易放棄其中的優勢產業。而二氧化碳減排的壓力,會促使中國繼續推動“節能減排”。中國企業購買能源服務商所提供的“節能減排”方案將是未來的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