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節能協會節能服務產業委員會主任沈龍海日前透露,截至2008年底,中國節能服務產業產值約為417億元,從業人員6.5萬人,合同能源管理項目投資額達到117億元。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秘書長李迅表示,建設低碳生態城市將使能源服務公司模式跳躍性增長,年總產值可達2000億元以上。長城證券預計,到2011年,我國將形成10-15個左右產值在30億元以上的節能服務公司,合同能源管理在節能技術改造中被廣泛應用。
據介紹,目前A股上市公司中,已有榮信股份(002123)、泰豪科技(600590)、龍凈環保(600388)等涉及合同能源管理及BOT商業模式。
當然,在這種新興商業模式中,技術仍是不可或缺的門檻。“新奧+IBM”的合作模式就旨在將系統能效技術與IT智能技術相耦合,新奧以自主創新的清潔能源技術為依托,借助IBM的IT技術,雙方一起為能源生產與應用客戶提供整體解決方案。
不過,這種商業模式的發展也并非“一路暢通”。一個最顯而易見的障礙便是誰來“埋單”?不論是耗能大戶還是排放大戶,在成本和環評許可的范圍內,他們很難有進一步降耗、減排的動力。
對此,王瑛坦言,這里面“有一個政府主導和市場化運作的結需要破解。”雖然看上去是一個巨大的市場,但真正有人“埋單”還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短期內,她希望這是一個“由政府進行一定組織的埋單”。
目前,上海、北京等地方政府已經出臺支持和鼓勵合同能源管理機制推廣。北京所試行的《合同能源管理項目扶持辦法》顯示,通過合同能源管理項目,節能量15%-25%的企業,給予不高過項目投資20%的補助,節能量25%以上的企業給予不超過項目投資30%的補助,單個項目的補助資金原則上不超過500萬元。光大證券分析師王海生表示,北京的政策將在全國產生示范效應,鼓勵政策的出臺或意味著國內節能服務市場的啟動。
更多政策可期
低碳經濟的迅速蔓延并非偶然。早在各國意識到傳統化石能源不可再生的危機時,低碳經濟就已經開始孕育;在2008年以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中,各國政府不約而同地選擇新能源作為拉動經濟復蘇的新興產業,給了低碳經濟“上位”的機會;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壓力下,各國政府紛紛推出綠色政策,低碳經濟模式得到普遍認可,勢不可擋地成為全球經濟的新起點。
在“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即將完成之時,中國明確了“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標,意味著后續將在減排上做更大的努力。
有研究表明,從1995年到2005年,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經下降43.1%。但前期關閉高污染、高能耗企業,實施“上大壓小”等措施,很難在后續減排中持續進行。分析人士預計,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將是后續減排的重點,政策也將對相關領域給予更大的支持。
可再生能源作為減排的重頭戲,自然會繼續受到政策的扶持。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通過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積極推進核電建設等行動,到202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5%左右。
中國證券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此前業內期待的《新能源產業振興規劃》將更名為《新興能源產業發展規劃》。該規劃囊括了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也包括了清潔煤技術等傳統能源的清潔利用。不過,據業內人士透露,正因為該規劃囊括的內容廣泛,因而對細分行業的指導較為粗略。而為了更好地引導可再生能源發展,除了修訂《可再生能源法》外,風能、太陽能等行業還將有單獨的產業政策出臺。
長城證券分析認為,清潔煤技術(CCS、IGCC等)、風電、光電、生物質發電、核能以及相關設備制造,將繼續受益低碳經濟發展;投資機會還將存在于新能源方面的新主題,如太陽能逆變器、追蹤器等;業績切實高增長的新能源企業,有望受到市場長線資金的追捧。記者 李陽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