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模式需要將電力、水務、熱力、燃氣、數據、有線電視等資源捆綁為整體資源,以制高點型的規則推動能源組織的管理變遷和產業目標置換,其特點是跨越式、跨產業突變,以集成化手段高速實現互動式的能源網建設,我們將這種網絡也稱作智能能源網。中國能源網建設優選的架構目標應該囊括此種模式。具體的概念厘定參見我的有關文章。
倘若以這種模式推進互動能源網絡的建設,應可將智能電網的行業變革提升為互動能源體系的集成改革,并將由此誕生有更高制高點的智能網的發展路線圖和國際技術標準,有效推動中國能源用戶端的互動能力、互動標準、互動資源和互動產業鏈的建設和運轉,推動中國能源經濟加快實現升級轉型。
這種“制高點型”的模式,我在2009年5月15日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發表的《中國智能互動電網發展戰略報告》等文中有系統介紹,這是中國創立的基于互動化運轉的能源網的思想體系,也可能由此把握這個新型能源網的國際標準,它勾勒了中國在全球能源革命中為數不多的具有領率力量的制高點。
智能網建設的相鄰資源的集成改革現象目前正在意大利、馬耳他、韓國、澳大利亞等地出現,如果我們的能源發展路線圖不注重這種集成化的變革模式的應用,智能能源網的思想可能在其他國家開花結果。
綜上,將現有能源體系的轉型戰略置于何等思想體系作為起跑線,選擇何等技術標準為支點,將造就內容和實質完全不同的能源生產方式的變革,其造就的物質力量和管理實力自然也大相徑庭。因此,能源網變革路線設計成功,一個國家的能源體系將展現內爆的奇觀,彰顯綜合性的軟實力效應,甚至把握國際標準的領率力量;反之,將生就一個國家缺陷性的能源結構,映現跛腳式的體系運轉形態,由此將失去產業制高點的機遇,并且還需要以不斷的補丁政策來修復完善。
③中國智能能源網發展的戰略高點
歷時半年、集合了1500名有關專家的意見,2009年9月25日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公布了美國智能網的最新規劃《智能網業界標準的總體框架和發展路線圖》第一版。由此表明美國的智能網戰略發展計劃已經跳出了電力產業窄幅運轉的視野演變為美國能源革命的帶頭主力,該草案也設計了美國智能網實施路線圖的總體框架,我認為這個草案應該是奧巴馬2009年任內能源領域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它初步確立了美國智能網的體系標準,贏得了全球智能網發展的新的制高點。與此同時,歐洲也在加快智能網的建設,IEC等機構也公布了有關標準。在這場全球性知識產權的重大創造中,中國應該有所作為,也有可以作為的歷史平臺和機遇
實際上目前我們使用的智能電網一詞的英文原文為SmartGrid,原意應為智能網格或智能網,這個概念又包括智能家電網格、智能電力網格、智能數據網格、智能熱力網格、未來網格等多種涵義,智能電網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非全部。由于有關外國公司的翻譯問題,誤將SmartGrid翻譯為智能電網,由此國內許多人一直認定國內的智能電網建設就是英文的SmartGrid之意,并以智能電力網這樣一個專業網的改革而與國際上的智能網的體系建設相比肩及接踵,進行不對稱的體系競爭,這種認識導致我們以局部產業的智能化改革而與國際上產業整體化的智能網建設錯位互動,于中國把握世界產業制高點是不利的,中國不能以智能電網的建設代替智能網、智能能源網的建設。因此,國外有人誤認為歐美推進的智能網建設在中國只限于智能電力網的狹窄范圍,并認為中外智能網的建設尚不在一個級別上,外國急著搞行業標準,中國急著推進個別行業的改革,由此,倘若中國以發展智能電網而代替發展智能能源網建設就是缺陷性戰略行動,當然不可否認,即使中國發展智能能源網建設也必須以智能電網為主要網架建設,智能電網的建設始終是智能能源網建設的核心。
就國內而言,智能電網建設的推進是迅速和高效的,但是這個智能電力網的建設僅僅是智能能源網的網架建設的主要部分而非全部,我們不能以智能電網的局部競爭而放棄在智能網領域的整體創造,而且,這個體系建設所缺憾的就是還沒有一個世界領先的技術標準體系。因此,于改革之步驟,可照顧分行業漸進式建設的實際,而于標準,則必須照顧從智能能源網的制高點的基架之巔優先建造,這也是考驗100多年來中國工業和技術創造力水平的關鍵,也是中國生產力不可多得的領先世界的機遇。也就是說建構中國智能能源網的標準應該成為當代中國知識產權最高的創造性使命之一,它也應該成為中國智能能源網建設的戰略高點,這個高點應該成為中國國家利益的核心要素。
但是,這個制高點建設的難點不在于市場的潛力、政府的力量、資本的投入,而在于管理的慣習,特別是部分來自各種管理崗位、源于狹隘的本位知識堅決反對改革的力量。為此,中國智能能源網的建設就需要勇敢地跨越這個歷史障礙線。
中國應該依靠自身的巨大市場成為主導全球智能網變革的領先國家,建造影響未來百年的智能網標準,在百年一遇的全球工業變革中發揮主導作用。
如何認識中國智能能源網的啟動機制
我認為:推動以600多個市級單元為主導的集成化改革應該是中國智能電網建設的重要的體制突破口,為此,需要
其一:應大張旗鼓地推進與輸電側智能化改革同等重要的配電側、用戶端的智能電網建設,智能電網的建設首先是配電側和用戶端的革命,需要建立長效激勵機制持續推動改革。
其二:智能電網的增值服務是下一代具有經濟拉動作用的中國新興產業,為此需要大力推動智能電網的通訊網、數據網、家電管理網、電能存儲網等專用的建設,而這一切有賴于對地方政府智能網改革的放權讓利,分散集權式投資的風險。
其三:注意利益分配。例如,新能源的接入、調峰利益的分配、碳減排的收益、有線電視、寬帶等數據網服務、通訊網租賃等利益的整合將解決中國智能電網多元投資的動力,也將保證在電價合理波動的范圍內,有效地平衡改革的成本問題。
其四:解決中國近百億個插座、1000萬臺變壓設備、5億塊電表和10多億用戶的能源效率的全面提升,需要大力推動以市級單元為主導的智能網改革。
如何理解中國智能電網發展的市場體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