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國家主席胡錦濤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提出,中國將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爭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左右。前不久,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向首都科技界發表題為《讓科技引領中國可持續發展》的講話,強調要高度重視和發展新能源產業等新興戰略性產業。
然而,也是在前不久,多晶硅、風電設備和鋼鐵、水泥等產能過剩的傳統產業一起,出現在國務院的調控“黑名單”中。這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
人們在關注:在化石能源逐漸枯竭、環境代價日益受到重視的今天,中國新能源產業如何走上健康有序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新能源面臨著怎樣的發展前景和瓶頸制約?
過剩的是設備產能,并不是新能源
新能源又稱非常規能源,包括傳統能源之外的各種能源形式。我國有關部門把新能源界定為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核能等新的能源,以及對傳統的能源進行技術變革所形成的新的能源,比如對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車用新型燃料等。
最近幾年,特別是2006年1月1日《可再生能源法》實施以來,我國的新能源產業取得較快發展。
渤海之濱,山東東營,中凱風電設備制造有限公司2008年5月在這里建廠投產,當年年底產值8700萬元、利潤1700萬元,今年底產值將達5億元、利潤將達6000萬元。“當初真沒有想到發展這么快。”中凱公司董事長、東營市新能源協會會長王金源說,“明年10億產值、1個億利潤沒有問題,訂單已經接到明年了。”
王金源更沒有想到國內風電設備產能擴張速度如此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