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風電產業快速發展,風力發電裝機容量連續4年翻番。與此同時,出現了風電設備投資一哄而上、重復引進和重復建設現象。目前,我國風電機組整機制造企業超過80家,2010年我國風電裝備產能將超過2000萬千瓦,而每年風電裝機規模只有1000萬千瓦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這80家企業指的是整機制造企業,還不包括風力發電設備的葉片、變速箱、塔架等零部件生產企業。
光伏產業的基礎材料多晶硅,也出現了類似情況。2008年我國多晶硅產能2萬噸,產量4000噸左右,在建產能高達約8萬噸,產能明顯過剩。另外,多晶硅屬于高耗能產品,我國光伏發電市場發展緩慢,國內生產的太陽能電池98%用于出口,相當于大量輸出國內緊缺的能源。
9月26日,國務院發出《批轉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若干意見的通知》,多晶硅和風電設備被列入應“調控和引導”的行業。這一通知明確:新建多晶硅項目規模必須大于3000噸/年,到2011年前淘汰綜合電耗大于200千瓦時/千克的多晶硅產能;原則上不再核準或備案建設新的風電設備整機制造廠。
怎樣看待這個問題?記者采訪的多位專家強調,這樣的調整有利于行業長遠健康發展。不過,要注意別把多晶硅和風電設備等同于新能源,部分設備產能過剩,并不是新能源過剩。
此外,專家認為,多晶硅和風電設備制造存在的是“潛在的產能過剩”,不少企業準備進入或剛剛進入,還沒有真正形成產能。對待“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新能源產業,既不能“捧殺”,也不能“棒殺”。
目前,無論裝機容量還是實際發電量,新能源所占的比例還相當小。就拿發展最快的風電來說,雖然目前全國風電裝機容量已居世界第四位,風電裝機達到1600萬千瓦,但在全國8億多千瓦總裝機量中只占不到2%;我國風力發電量只占總發電量0.4%左右,而丹麥風力發電量占總發電量25%,西班牙占11%。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高級工程師孟憲淦認為,“這樣一個數字,不可能過熱!”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指出,國務院通知中并沒有說新能源過剩了,并沒有限制高水平建設,限制的是低水平重復建設。比如,綜合電耗220千瓦時/千克的多晶硅產能不批了,但電耗150千瓦時/千克的項目還是支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