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彭博社新能源財經最新發布的清潔能源投資報告透露,2016年,全球海上風電投資總額達到299億美元,同比增長40%,創下歷史新高。

其中單筆投資金額最大的是丹麥東能源公司在英國海域研發的1.2吉瓦海上風電場項目,達到57億美元。此外,東能源公司還在德國、比利時、丹麥等其它水域也同樣開發了14個海上風電場,裝機規模均超過100兆瓦,投資規模在3.91億美元至39億美元之間。
彭博社新能源財經首席執行官Jon Moore評論說:“2016年海上風電投資創下新紀錄表明,這種技術在成本效益以及證明其可靠性和性能方面取得了巨大進步。”
從區域來看,2016年,歐洲依然是最大的海上風電投資區域市場,達到258億美元,占全球總量的86%以上。中國海上風電投資也達到41億美元。另外,北美和臺灣地區等新興海上風電市場也正在開放。
報告中稱,2016年,全球清潔能源投資總額達到2875億美元,同比下降18%。但清潔能源裝機規模卻大幅增長。預計,2016年,全球新增太陽能裝機容量達70GW,較之2015年的56GW有明顯增長,新增風電裝機容量565GW,去年同期為63GW。
此外,2016年,全球太陽能投資總額下降32%至1160億美元,這主要是由于太陽能發電成本大幅下降;風電投資累計達到1103億美元,同比下降11%;智慧能源技術投資總額達到416億美元,同比增長29%;生物質能投資基本與上一年度持平達到67億美元,生物燃料下降37%至22億美元;小型水電下降1%至34億美元;低碳服務增長5%至43億美元;地熱能投資增長17%至27億美元;海洋能源投資下降7%至1.94億美元。

龐大的全球風電市場為“中國風”走出國門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新能源海外發展聯盟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世國告訴記者,“目前中國140GW左右的裝機總量,約占全球1/3,這個量是中國風能產業快速發展的重要推動因素。”
中國風電市場曾整體滯后于全球市場,這里曾經是歌美颯、維斯塔斯、GE等外資企業的天下。2004年至2008年5年中,外資風電基本占據了中國風電市場的半壁江山。直到2008年后,本土企業迅速崛起,在中國風電市場份額前十名的排名中,中資企業逐漸占據大多數。特別是2013年后,前十名的排名中已難覓外資風電的身影。
不只在國內市場,在全球新增裝機前十名企業中,中國企業也占據了一半;世界排名前十五名的整機商中,8家來自中國。企業位次的上升,反映的是中國風電整體實力的提升。據全球風能協會統計,到去年年底,全球風力發電能力排在首位的是中國(145.1GW)。在2015年新增的60GW裝機量中,中國占48.4%,美國占13.6%,德國占9.5%。
金風國際控股(香港)有限公司總經理潘彥田總結中國風電產業的發展過程,“從技術許可的購買到國產化,到聯合開發,再到自主研發的過程,大多數企業都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2016年以前,國外風電制造廠商為主的供應商,如今90%以上都是中國本土的風電制造商提供的設備。中國風電設備制造商的出口從2011年開始穩步的增長,到2015年,中國的累計風電設備出口量達到了2GW的水平。”
隨著國內整個風電產業的崛起,中國風電企業未來的主戰場顯然不僅局限于國內,更多的資源可能要配置到全球各個角落。
最近10年,中國乃至全球風電產業發展的集中度都明顯提升。而在最近一年里,國際風電市場并購事件接連涌現讓人目不暇接,產業集中趨勢愈發明顯,全球范圍的競爭愈發激烈。
例如,2008年,金風科技斥資4120萬歐元收購了德國VENSYS能源股份公司70%的股權,并在德國建立生產基地,由此取得了中國風電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許可證;2010年,湘電風能以1000萬歐元收購了荷蘭達爾文公司,借此獲得其擁有的5兆瓦直驅式海上風機和相關專利;今年6月,西門子合并歌美颯風電業務,一家挑戰全球風電市場龍頭地位的新風機制造商誕生。

據丹麥駐華使館的專家托馬斯.夏皮羅介紹,丹麥是除了水資源外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占比世界最高的國家,而且丹麥一直都是歐洲電力供應最有保障的國家之一。它是全球風機企業和技術發展的中心,無論是海上還是陸地上;擁有整個風能的供應鏈,以及擁有優秀的研發與測試設施; 40年豐富經驗造就的大量人才基礎,丹麥的目標就是在2050年之前實現100%不使用化石能源。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企業有很多機會。
英國國際貿易部中國區的風能專家麥克.海(Mike Hay)也表達出對中國風能投資的濃厚興趣,“英國的一些公司已經和中國企業在海上風能方面進行了合作,例如長江三峽有限公司、國家開發銀行等。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在英國的投資越來越關注新能源開發領域。”
麥克.海進一步表示,“英國的風能市場不能僅僅局限在歐洲,我們非常歡迎中國企業的到來,也要鼓勵英國的一些企業走向國際。英國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來吸引世界各地的投資者。在過去一年當中,英國政府已經成功地引入了中國投資,并且我們還會以此為基礎,繼續吸引中國的公司來英國投資合作。”
海外成熟市場雖有較為完善的法律體系但也不意味著零風險。曾在某大型能源企業負責法務工作的人士表示,風電項目投資金額大、投資周期長,屬于政策敏感型的能源基礎設施項目,對東道國市場的依賴程度高,決定了對風電項目海外并購進行風險識別、評估、控制非常重要。
在國際化的過程中,企業要考慮的東西會更多。目前金風科技在海外的投資項目遍布六大洲16個國家,總裝機容量約1200MW左右這樣的水平。潘彥田告訴記者,“當你在海外發展業務的時候,能否給當地帶來福音,包括能否帶動當地的就業,為當地的社區帶來一些福利,這是中國企業‘走出去’必須注意的一點。此外,能讓我們的目標市場了解到風電是非常重要的產業,不管是為當地的能源安全,還是經濟發展,都能夠帶來非常可觀的收益。”

風險管理咨詢服務提供商怡安集團(AON)區域總監貝琪認為,“并不是所有的風電項目都能取得預期的成功,失敗的原因,我們總結有以下幾個方面,包括超預算,成本的競爭力,生產與計劃的偏差,還有項目執行時延誤等。”
GE可再生能源業務集團陸上風電中國區市場總監彭澄瑤建議,不管是風電要“走出去”,還是在中國本土發展風電,度電成本是實現它核心發電競爭力的重要指標,能夠降低度電成本,持續的下降,能夠讓它躋身主流的能源形式,對于任何的投資方和參與方來說,都是對未來投資信心的保證。
此外,彭澄瑤談到,現在中國風電從業人員規模相當高,“過兩年就會跟煤電行業差不多了,會面臨人員下崗問題。風電從業人員的標準化培訓門檻還是比較低。如何讓他們的技能得到標準化管理,進而保障自身安全,這對整個風電后期的運營維護十分有利。”
根據中國對外貿易雜志、北極星電力網等采編【版權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華發網官方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