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北”(東北、華北、西北)地區風能豐富帶
包括東北三省、河北、內蒙古、甘肅、青海、西藏和新疆等省/自治區近200KM寬的地帶,風功率密度在200-300W/m2以上,有的可達500W/m2以上,可開發利用的風能儲量約2億KW,約占全國可利用儲量的79%。
該地區風電場地形平坦,交通方便,沒有破壞性風速,是我國連成一片的最大風能資源區,有利于大規模的開發風電場。但是,建設風電場時應注意低溫和沙塵暴的影響,有的地方聯網條件差,應與電網統籌規劃發展。
2.東南沿海地區風能豐富帶
東南沿海受臺灣海峽的影響,每當冷空氣南下到達海峽時,由于狹管效應使風速增大。冬春季的冷空氣、夏秋的臺風,都能影響到沿海及其島嶼,是我國風能最佳豐富區。我國有海岸線約1800KM,島嶼6000多個,這是風能大有開發利用前景的地區。
沿海及其島嶼風能豐富帶,年有效風功率密度在200W/m2以上,風功率密度線平行于海岸線,沿海島嶼風功率密度在500W/m2以上,如臺山、平潭、東山、南鹿、大陳、嵊泗、南澳、馬祖、馬公、東沙等,可利用小時數約在7000-8000小時。這一地區特別是東南沿海,由海岸向內陸是丘陵連綿,風能豐富地區僅在距海岸50KM之內。
3.內陸局部風能豐富地區
在兩個風能豐富帶之外,風功率密度一般在100W/m2以下,可利用小時數3000小時以下。但是在一些地區由于湖泊和特殊地形的影響,風能也較豐富,如鄱陽湖附近較周圍地區風能就大,湖南衡山、湖北的九宮山、河南的嵩山、山西的五臺山、安徽的黃山、云南太華山等也較平地風能為大。
4.海上風能豐富區
我國海上風能資源豐富,10m高度可利用的風能資源約7億多KW。海上風速高,很少有靜風期,可以有效利用風電機組發電容量。海水表面粗糙度低,風速隨高度的變化小,可以降低塔架高度。海上風的湍流強度低,沒有復雜地形對氣流的影響,可減少風電機組的疲勞載荷,延長使用壽命。一般估計海上風速比平原沿岸高20%,發電量增加70%,在陸上設計壽命20年的風電機組在海上可達25年到30年,且距離電力負荷中心很近。隨著海上風電場技術的發展成熟,經濟上可行,將來必然會成為重要的可持續能源。
(二)我國風電裝機容量分析
截至2008年末,我國除臺灣省外累計風電機組11600多臺,裝機容量約1215.3萬千瓦。分布在24個?。ㄊ?、區),比前一年增加了重慶、江西和云南等三個省市,裝機超過100萬千瓦的有內蒙古、遼寧、河北和吉林等四個省區。與2007年末累計裝機590.6萬千瓦相比,2008年累計裝機增長率為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