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內乃至亞洲第一批商業化的海上風電項目——東海大橋項目日前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據悉,首批3臺風機將于近日并網發電,明年世博會前夕將實現全部并網。屆時,該項目年上網電量為2.6億度,可以滿足40萬人口的生活用電需要。而第一個海上風電商業化項目的意義并不只有這單純的一點,令業界所關注的是,隨著項目的并網,“海上風電”已成為風電界討論的熱門話題。
據透露,海上的風力資源比陸地更集中、更強勁,達到陸地上的3倍。而陸上風電目前已成為我國新能源發展最快的一個領域,在連續幾年保持高速增長后,即使在金融危機背景下,根據近日工信部公布的半年數據顯示,風力發電設備反而同比增長5.46倍。
巨大的商業空間吸引了各大巨頭的角逐。盡管海上風電規劃未出,相關配套政策出臺還無時間表,但據《每日經濟新聞》調查顯示,在陸上風電投資高燒未退的情況下,海內外知名企業又刮起了新一輪海上風電的“風暴”。
4企業聯合中標東海項目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海上風電的相關政策及規劃將會根據已經運營的的海上風電項目運營情況而制訂。這也表明,對于第一個海上風電項目,誰參與建設誰就掌握了市場的先機。正因為此,據參與上海東海大橋海上風電項目的一位人士表示,當時的爭奪特別激烈,吸引了很多非常有實力的企業。而在項目招標過程中,僅摸底勘測的數百萬元花費就讓許多中小企業卻步。
據悉,上海市發改委組織進行了東海大橋項目的業主招標工作,以中國大唐集團公司、上海綠色環保能源工程有限公司、中廣核能源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中國電力國際有限公司四家組成的聯合體中標該項目,隨后4家公司分別以28%、24%、24%、24%的股權比例出資成立了上海東海風力發電有限公司,進行東海大橋項目的運作,注冊資本金4.6億元。
據了解,該項目工程總投資23.6億元,累計裝機34臺,是目前國內最大單機容量風機,裝機容量100兆瓦,約占上海市總裝機容量的1.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