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近幾年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日益加強,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支持力度大大增加,而且正在控制煤炭的消費總量,對生態環境的強調力度越來越大,2014年11月份我國提出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20%的目標,加快推動生產和消費革命。
而我國經濟的發展正在步入新常態,對新能源的需求也將會保持一個長期穩定發展的態勢,而如何達到2015年占比15%和2030年占比20%的目標,對于新能源行業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核電規模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1-4億千瓦)決定了其不可能承受太大的發展責任;水電資源限制性比較大,中國目前可開發的水電大約6億千瓦,而對于已經開發了3億千瓦來說的水電,想達到4億千瓦那么以后就需要開發西南雅魯藏布江,但是無論怎樣開發,成本高于風電的水電勢必是高成本能源,不但其開發成本大,而且輸送困難,預計每度電將會在7-8毛錢左右;再來看生物發電,它的資源特性決定了它可能不會讓人們抱太大希望,對于其中長期規劃的2020年3000萬千瓦,國家可再生能源中心政策研究部主任時璟麗則表示不抱希望,她表示生物能源能做到其目標的1500萬千瓦就不錯了。
2014年商品化可再生能源的供應總量是4.11億標準煤,占比9.64%,其中風電占1.17%,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從2010年的2.54億千瓦增加到2014年的4.6億千瓦,風電比重從3.2%增加到7.9%,年均增速2%。去年我國風電發電量占當地電力消費的比重已經超過了8%,我們國家的風電發展建設一般都拿西班牙和德國作比較,其中德國風電發電量占總電量的8%,而我國已經有幾個省已經超過了8%。所以在能源消費總量4億千瓦的目標下,風能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和優勢。
在如此的發展前景之下,風電發展還是面臨著各種問題。前不久國家能源局對外發布的通知提出,棄風限電比例超過20%的地區不得安排新的建設項目,而且采取有效措施改善風電并網運行情況,研究提出促進風電并網和消納的技術方案,對于風電行業來說是一巨大挑戰。除了棄風限電,風電行業還面臨著風電場的建設問題、風電機組的設備問題和后市場的運維管理等等,這些都是風電行業急需解決的問題。
面對技術問題,無論是技術創新還是與國外的交流合作,這都是可以很容易解決的。除此之外,制度的規范和相關機制的健全才是面臨的最大挑戰。為了促進風電市場的發展,在項目管理、經濟激勵、并網調度、輸送消納和市場開拓等方面需要作中長期的發展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