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低碳經濟首先需要機制層面的創新,要將低碳經濟發展政策與已有政策體系更好融合,建立適合低碳經濟發展的政策機制、市場機制、技術創新機制、經濟刺激機制、人才培養機制以及低碳經濟的評估機制,給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推廣提供支撐。”毛如柏說,一是我國需要從經濟發展層面引入綠色增長理念,通過綠色稅收等措施,把支持綠色經濟增長納入到國家預算,鼓勵生態環境友好型基礎設施的投資和建設等。
二是要積極鼓勵技術創新,鼓勵低碳友好型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推廣與應用,加強低碳技術領域的信息交流。
三是消除低碳發展的融資障礙,通過能源價格的杠桿提高清潔能源的市場競爭力,加強對低碳技術的評價,為金融機構在低碳領域的投資提供依據。
四是加強低碳領域人才培養和機構建設。
此外,毛如柏向記者表示,中國向低碳戰略轉型的路徑還需包含加強低碳領域的國際交流合作以及引導低碳消費習慣等方面的內容。
低碳之路沒有“樣本”
“中國的低碳經濟之路實際上起步很早。”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向記者介紹說,我國的可再生能源發電近年來發展很快,2008年我國風力發電增速僅次于美國,位列世界第二,而且我國風力發電已連續五年翻番;我國已成為全球光伏發電的第一生產大國,而在2000年,我國的光伏發電還名不見經傳。
“雖然低碳之路已經啟程,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對于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的中國而言,發展低碳經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蘇偉強調說,中國的低碳發展之路將面臨著比歐美發達國家大得多的困難。
“首先,經濟發展、消除貧困、保障民生的任務是極為繁重的。”蘇偉說,中國到目前為止還有1500萬人口處于絕對貧困的狀態,2200萬城市人口維持最低生活保障。
其次,中國的資源稟賦也決定了我們發展低碳經濟的進程將會是曲折和艱難的。蘇偉表示,中國的能源消費中煤炭占據了70%的比重,遠遠超過石油、天然氣等相對潔凈的能源,煤炭與天然氣、石油相比,其溫室氣體排放的強度和控制的難度都要大得多。
第三,中國的能源技術相對而言較為落后,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實施技術改造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難度也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