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有些進步的實現需要付出巨大的時間代價。從1963年美國人派特森將含鉛汽油的危害公諸于世,到1996年美國汽油全部達到無鉛標準,用了30多年的時間。這期間的1970年,美國國會通過《潔凈空氣法案》,但此后又過去了20多年,才徹底解決空氣中鉛濃度嚴重超標的源頭問題。德國能源轉型概念可以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的反核運動,從1980年代正式提出能源轉型,到1990年代的大討論,到2010年德國《能源方案》報告確立起能源轉型的政策目標,再到今天取得初步成效,前后也歷經了30多年的時間。這就好比從第一個孩子看穿了皇帝的“新裝”,到眾人認同“新裝”的事實,再到皇帝重歸體面,期間可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這些事例告訴我們,關于氣候、環境和能源的議題是錯綜復雜的,要做好長期奮斗的準備。況且我們當前面臨的很多問題,還遠未達成廣泛的共識,有些還停留在討論的階段。但是,討論和行動之間并沒有明顯的界線,就如關于霧霾成因的爭論,無論有多少不同的觀點,但至少有一個基本的共識,大家都認同霧霾的主因是化石能源的燃燒。這就有了行動的基礎,而我們要善于利用行動效果來為討論提供更多有力的論據,以有效地縮短這一過程。我們應該看到,一方面,新事物被接受和認可的過程可能超乎想象的緩慢,而另一方面,技術經濟進步也可能超乎想象的迅速,以石破天驚之勢瞬間擊碎固有的模式,帶來“日月新天”的轉變。抓住這種進步,我們才能把討論和共識變為行動力,才能謀求改變,就像互聯網技術一夜之間改變了現代社會經濟結構和生產生活方式一樣。
而抓住技術進步的機遇,做起來又談何容易!以海上風電的發展為例,如果兩年前我們說海上風電是我們與國外同行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的一次機遇,那么今天似乎不應這么樂觀了。在我們躊躇不前的摸索中,歐洲的海上風電技術正在突飛猛進,2020年之后海上風電將成為歐洲多個國家電源結構中的重要組成,從而助推其向高比例甚至百分之百可再生能源的目標高歌凱進。在英國,目前僅海上風電一項就占其全社會用電量的4%,2020年將達到10%。2014年英國某雜志評出的七款5兆瓦以上的大容量海上風電機組,皆為歐洲品牌,兩年前各家投入研發和實驗的大型機組樣機已經接近商用階段,8兆瓦級以上機組已經應用到商業化開發的海上風電項目中。歐洲海上風電場的離岸距離最大已經超過120千米,水深最大超過了50米。此外,諸如在海上風能資源詳查、海洋地質勘探、工程裝備制造、運維及生活船舶建設等方面,處處反映出結構縝密、分工細化的產業供應鏈體系建設理念。這些很值得我們反思,否則不久之后我們就只有跟在人家后面學習的份了。這并非妄自菲薄,技術進步的速度是驚人的,絲毫的松懈和觀望都可能是致命的錯誤,只有時時刻刻的、百分之百的緊迫感,才可能締造出擊退傳統勢力,改變現狀的一份力量。不光要有革命的熱情,更要有革命的手段,把風能產業建設好,就是我們最好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