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目前制約新疆等西部地區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開發的一個重要瓶頸是電網輸送通道。“從目前的技術狀態來看,電不可能大量儲存,需要發供用瞬時同步進行,所以必須輸送出來。比如從新疆甘肅輸送到華北華東要幾千公里,就必須用特高壓輸送,沒有特高壓,就會造成棄風棄電。”國家電網公司董事長劉振亞分析說,國家電網公司近年來倡導的電能替代戰略,就是通過發展特高壓遠距離輸電,實現“以電代煤、以電代油、電從遠方來、來的是清潔電”的發展目標。
從陸地到海洋 風電市場潛力巨大
據了解,早在2012年,我國已成為電風裝機排名全球第一的風電大國。根據全球風能理事會的最新統計,2014年我國全年新增風電裝機容量為23.351吉瓦,是全球風電增長最快的國家。未來我國風電增長的空間在哪里?
“一是陸上風電,仍然有非常廣闊的發展空間;二是海上風電,這是一片尚待開發的市場。”武鋼告訴記者,“目前中國可再生能源僅占到整個能源消耗的3%,遠遠低于發達國家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以風電、光伏發電等為代表的清潔可再生能源在中國未來發展的潛力非常大。”
中國電力國際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小琳提出了發展海上風電的建議,她說:“我國海岸線總長3.2萬公里,其中大陸海岸線1.8萬公里,島嶼海岸線1.4萬公里。近海區域、海平面以上50米高度風電技術可開發容量約2億千瓦。近海風場的可開發風能資源是陸上的3倍。與陸上風電相比,海上風能資源的能量效益要高20%至40%,具有風速高、電量大、運行穩定、適合大規模開發等優勢。同時,發展海上風電,與我國經濟區域布局,與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戰略高度一致。”
由于我國海上風電開發正處于探索階段,李小琳認為,要實現全面實質性啟動,確保健康有序發展,還需要重點研究解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和制約因素:一是戰略規劃工作滯后,我國近海風資源評估工作一直沒有系統開展,造成海上風電戰略及項目規劃工作滯后。二是核心裝備國產化進程緩慢,國內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三是開發協調難度大,有關部門之間協調缺少科學的規范流程。四是電價和補貼機制仍需不斷優化完善。
作為中國最大的風電裝備配套商,山東龍馬重科董事長樊憲國對中國風電市場未來發展充滿信心。他說,《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并網風電裝機容量達到2億千瓦的發展目標。根據這一目標測算,“十三五”期間,我國風電每年需要投產2000萬千瓦以上。這意味著風電發展的目標任務基本清晰,風電產業將在較長時間內保持快速增長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