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電材料設備網訊:2013年舉世罕見的“棄風限電”,是在我國高速發展風電的大背景下進行的,直接產生的結果是風資源浪費、風電設備閑置、融資償還斷檔等等問題。雖然,那一頁翻過去了。但是,留給我們的教訓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深思。是缺乏政策機制?還是通道建設難以滿足需要?還是既得利益者的奶酪被人觸動引發的反彈?今后如何又快又好發展風電,又能避免“棄風限電”?這一切的一切,除了深思以外,我們應該怎么做是當務之急。
曾經的痛:風電項目為何被轉讓?
近年來,河北省風電發展迅猛,當初預想冀北地區風電不僅供應本地,也輸送到京津兩地。而現實情況是,冀北地區的風電量整個京津唐都用不完,風電大省遭遇“棄風”尷尬。
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棄風”電量162.31億千瓦時,河北排在首位,“棄風”電量28億千瓦時,“棄風率”16.59%。據估算,由此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為14億元,相當于28萬噸的煤炭消費量。
“‘棄風’表面上由風電自身間歇性、波動性的特點造成,深層次上是目前沒有針對新能源的波動性調整電力和政策機制造成的。”李霸軍說,這不僅嚴重影響了發電企業的經濟效益,挫傷風電投資的積極性,也造成大量的能源浪費。
據了解,2013年12月30日,國投張家口風電有限公司在上馬僅6年后,就以2.25億元掛牌轉讓。“‘棄風’導致虧損,轉讓實屬迫不得已。”有關人士透露,近年來,風電行業在經歷了高利潤、高速度的成長階段后進入寒冬期,洗牌隨之而來,棄風現象嚴重挫傷風電投資的積極性。
為何出現這種現象呢?“主要原因為送出通道建設難以滿足需要。”張家口市供電公司綜合服務中心副主任傅云路說,張家口風電的送出通道沽源和萬泉是內蒙古火電“西電東送”的通道,風電是借道,兩個通道加起來有300萬千瓦的送出能力,線路的利用已是滿負荷甚至超負荷,建設長距離送電通道是解決的根本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