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金融危機對各國經濟造成較大沖擊,能源需求嚴重萎縮,相關企業利潤被擠壓,甚至出現了資金鏈吃緊、融資困難的狀況。
世界能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何世紅卻認為:“金融危機的發生,給新能源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契機。隨著各國對新能源支持力度的加大,與高價的石油天然氣等常規能源相比,新能源將更具競爭力。”在世界范圍內,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新能源產業是拉動經濟走出低谷的一股重要力量。在中國,新能源產業中各行業受金融危機影響程度不一,有的行業冷風頻吹,有的則蘊涵生機。
風電自主發展借機突圍
截止到2008年年底,中國風電裝機容量達到了1221萬千瓦,躋身世界風電裝機容量超千萬千瓦的行列,成為亞洲第一、世界第四的風電大國。但在此之前的2008年11月,英國石油公司(BP)、日本株式會社原弘產、德國諾德巴克-杜爾公司相繼從中國風電市場撤資,這讓人們紛紛質疑,是不是中國風電市場出了問題。
對于撤資的原因,3家公司都給出了不約而同的解釋——受金融危機影響,資金鏈吃緊,被迫采取撤資措施。中國風能協會副理事長施鵬飛在接受《了望》新聞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它們撤資是它們自身有問題,它們撤走了,中國風電市場仍舊好好的。中國風電市場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很小,中國風電企業并不缺少資金。”
對于國際風電市場,施鵬飛表示,主要是美國風電市場受影響。雖然奧巴馬提出了發展新能源的戰略規劃,但尷尬的是,那些風電企業資金卻十分緊張,融資很困難。至于中國風電市場,他認為,“如果2009年風電裝機容量上升勢頭有所減緩的話,也是因為中國的風電產業本身基數已經很大,產能不可能連續翻番。適當降溫也是必要的,這也是中國風電產業健康發展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