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風電市場同許多新興行業一樣,火熱但爭議不斷。盡管存在盲目上馬、惡性競爭等問題,但在成本降低與政府支持等因素的驅動下,需求增長仍然強勁,產業混戰日趨激烈的同時局面也日漸明朗。風電產業已進入全面競爭階段,風電場開始向大型運營商集中,而隨著風機的大型化,技術難度急劇上升,缺乏資本實力和研發力量的設備生產企業很難跟上產品更新換代的步伐,最終必將被淘汰出局,多寡頭局面不可避免。而資本市場的低迷、融資困難又將進一步加劇產業格局的變化。
隨著關鍵競爭要素的變化,一些中國風電裝備企業取得了顯著的進步。憑借成本優勢和技術水平的提升,中國企業甚至有可能主導全球市場。然而,問題仍然存在,對質量的忽視可能導致災難性的后果。構建核心競爭力,是中國企業今后面對的主要課題。
受國際大環境的沖擊、接連的自然災害甚至奧運會的負面影響,曾經強勁的中國經濟明顯放緩,許多行業遭受嚴重打擊,宏觀經濟前景不容樂觀。隨著發電量開始過剩,狂熱了幾年的風電也受到影響,包括內蒙古在內的一些電網開始相應地限制風電上網。
盡管如此,風電新增裝機容量仍保持著較高的增速。2008年上半年中國風電完成吊裝2063MW,根據年初規劃、年中建設、年底完工的季節性施工的規律,保守估計2008年全年新增裝機量將超過5500MW。根據各家開發商的既定計劃估計,2009年和2010年將新增裝機6500MW和8000MW,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20%(本文中各類統計和估計均不含中國臺灣)。
增長基于長遠的動力
隨著國際油價大幅下跌,國內煤炭價格也迅速滑落,很多人開始質疑風電的經濟性。但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和開發并不是一個短期的過程,化石能源的稀缺、環境污染和氣候惡化并不會因為原油和煤炭價格的漲跌而發生變化。對于風電,眼光應該長遠一些。
對于中國而言,發展可再生能源是一個必然的選擇。中國是世界第二大能耗大國,但石油和煤炭的儲采比(相當于可開采年限)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表1)。而且,2008年上半年,中國的石油對外依存度已超過50%,高能耗增長模式的轉變也非一日之功,因此中國化石能源的形勢極其嚴峻。

據世界能源署預計,中國即將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2012年以后,中國可能須承擔碳減排義務,遭受的經濟和國際輿論壓力必然大為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