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表示,雖然內陸地區的風能資源比較差,設備制造商針對不同項目環境特點,紛紛推出“低風速”或“高海拔”機型,使得這些項目具有開發價值。分散式開發將促使中國風電項目覆蓋更多的區域,有利于中國風電發展目標的順利完成。
未來發展趨勢
并網風電經過2006~2010年新增裝機連續100%增長后,中國風電裝機容量已經居于世界首位,成為風電大國。
2011年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發布了《中國風電發展路線圖2050》,提出風電已經開始并將繼續成為實現低碳能源戰略的主力能源技術之一。
路線圖設定的中國風電發展目標是:到2020年、2030年和2050年,風電裝機容量將分別達到2億千瓦、4億千瓦和10億千瓦,到2050年滿足17%的電力需求。
在施鵬飛看來,從2011年到2050年,風電開發帶來的累計投資將達到12萬億元。2050年當年,風電貢獻的二氧化碳減排量將達到15億噸,風電帶來的就業崗位將達到72萬個,實現上述目標,將取得巨大的環境和社會效益。
“2011年是個重大轉折,風電增長速度降下來,但是當年新增容量占到世界同期的40%,總量仍然很大。”施鵬飛說,未來,風電要在電力發展總體規劃指導下協調發展,按照集中與分散開發并重的原則,建立適應風電發展的電力調度和運行機制,繼續推進風電的規模化發展。
施鵬飛稱,地方和企業對風電發展也要進一步回歸理性,不要追求機組的單機容量、速度和批量。盲目擴張,只會讓風電行業更加舉步維艱。國家也要增強風電裝備制造產業的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完善風電標準及產業服務體系,使風電獲得越來越大的發展空間。
他同時指出,我國還需要突破可再生能源發電大規模接入的關鍵技術,積極發展儲能技術,解決大規模間歇性電源接入電網的技術和經濟可行性問題,建成風電大型基地配套外輸通道,解決風電遠距離輸送問題,在負荷側充分消納風電的電量。
另外,國家還應該提高風電設備制造、風電場建設和運營以及電力系統中對可再生能源發電優化調度的技術和管理水平,由風電大國向風電強國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