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十二五”時期已然過半,但電網規劃仍處于論證階段,電網“十二五”規劃的難產,緣于就“中國需要建設什么樣的電網”這一問題存在分歧。
目前,國家能源局確定了三套方案:第一套是500千伏方案,即維持現有的500千伏電壓網架,各大區域間以直流輸電線路相連;第二套是“三華”特高壓異步方案,即華北、華中電網以1000千伏交流相連,形成同步電網,華東與華中電網以直流相連,形成異步電網;第三套為“三華”特高壓同步方案,即用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將華北、華中和華東三個區域電網連結成同步電網。
早在2004年11月,國家電(行情 專區)網公司即初步規劃了中國未來的電網格局。
國家電網公司認為,中國應建設以特高壓交流為骨干的大電網,特高壓交流輸電技術具有電壓等級高(1000千伏或以上)、輸送容量大(單回線路輸電能力500萬千瓦)、安全有保障的優點,它在經濟性上勝于鐵路運煤,可以實現能源的遠距離、大容量輸送,是解決我國能源與負荷中心逆向分布的優選,即上述第三套方案的擴大版,國家電網公司稱之為“電力(行情 專區)高速路”。
按照當時的規劃,這張大電網將覆蓋中國除甘肅、青海、新疆、西藏、海南和港澳臺外的所有角落。
但由于該規劃一直存在不同意見,2008年國家電網公司被迫將其縮減為“三華聯網”,估算總投資10065億元,需建設交直流特高壓線路92633公里,相當于六個三峽工程(三峽工程累計投資1800億元)的投資。
然而,國家電網公司的縮減規劃并未打消反對聲音,因為“三華聯網”仍將采用特高壓交流為骨干的電網結構。
持不同意見者認為,特高壓交流電網在安全性、經濟性上存在缺點。解決中國能源逆向分布的方法應是鐵路運煤、分布式并結合超高壓聯網,多花費幾千億元建設特高壓交流線路的經濟性值得思量。
中立人士則持有“縮小規模、推遲進度”的觀點。作為電網建設的審批單位,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的種種舉措表明,交流特高壓規劃在進行充分試驗和論證的基礎上,再做決策。
試點工程驗收曲折爭論始于2005年在北戴河召開的“特高壓輸電技術研討會”,會議的結果是建設一條試驗線路。迄今為止,該試驗工程是我國唯一建成運行的交流特高壓線路。
2006年年底,中國首條交流特高壓試驗線路晉東南-荊門開工建設,線路全長644.6千米,先后跨越黃河和漢江,額定電壓1000千伏,設計送電規模280萬千瓦(每小時送電280萬千瓦時),第一期總投資58.57億元。(此時,試驗工程安裝一半變壓器,故而設計目標為280萬千瓦,擴建工程將安裝全部變壓器,設計目標為500萬千瓦,作者注)2009年1月6日國家電網公司宣布正式投入商業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