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產能并網壓力累積
近日,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做好風電清潔供暖工作的通知》,要求北方各地區盡快制定促進風電清潔供暖應用的實施方案和政策措施,因地制宜地開展風電清潔供暖的試點和示范工作,提出為了緩解北方地區冬季供暖期電力負荷低谷時段風電并網運行困難,將在北方具備條件的地區推廣應用風電清潔供暖技術。
另外,東北電網近日組織富余風電送華北交易,兩次成交10億千瓦時,預計可在2013年主要受限時段為風電創造40億千瓦時新增上網空間。同時,東北電網已經開始風電、火電替代交易嘗試。火電企業在獲得一定經濟補償后,將發電空間讓給風電機組,從而提升電網接納風電水平。
這些措施能否扭轉當前風電并網局面?
“這些措施對風電并網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是,新增風機裝機速度并不會下降,并網壓力還在不斷累積。”林伯強表示,當前國內風機制造行業仍然存在嚴重的產能過剩,國家要消化這些產能,所以風機裝機速度并不會有太多下降。“今年的棄風比例也許會有小幅的下降,但整個風電并網形勢并不會有大的改變”。
“這些措施都只能緩解,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棄風’問題。”宋亮也認為,“能否解決風電并網難題,關鍵在于電網能否把風電送到用電地區甚至缺電地區。所以要么改變風電場布局,要么加強電網建設,其他措施都只能治標而無法治本。”
“但電網不是一天就能建成的。一個風電場半年就能建成,而電網往往需要幾年。”宋亮表示,“政府發現了并網問題,也很重視這一問題,正在推進電網建設,但這需要時間??尚略鲅b機卻每天都在產生,像潮水一樣涌來,不在風電場規劃上作文章,這兩年并網壓力只會越來越大。”
風電場要為“棄風”負責
提到風電“棄風”,人們往往把責任歸于電網,呼吁“要加大電網建設,解決跨境電力輸送問題”,對風電場則大多抱以同情。以往接受記者采訪的專家、制造商、風電場投資者大多如此。
“但這不完全對。”林伯強表示,風電場本身也是一種投資,當某個地方出現并網問題時,投資者就應該考慮‘棄風’損失。“建風電場惟一目的就是并網發電,不考慮并網盲目上馬風電,這種態度本身就有問題。出了并網問題,風電場可以抱怨,也有資格抱怨,但也必須正視自身的責任,尤其是2012年‘棄風’問題明顯之后建設的風電場。”林伯強認為,國家有關部門應該研究補貼政策,把更多的風電投資導向正確、高效的地方,能夠并網、能夠消納的地區。
在各大發電巨頭深陷風力資源豐富的“三北”(西北、華北、東北)地區風電場,飽受“棄風”困擾時,國內風電裝機規模第一的龍源電力卻在一旁輕松“坐觀”。
據了解,早在并網問題剛剛出現時,龍源電力便開始轉型。在一片不解的聲音中,他們的目光離開風力資源豐富的“三北”地區,投向了風力條件一般甚至惡劣,但電網條件好、消納能力強、電價水平高的區域,也就是“高海拔、海上和內陸低風速地區”。
數據顯示,2012年龍源電力獲得核準的2231.8兆瓦風電項目中,非限電地區占比高達73.3%。因此,當各大發電巨頭承受巨大“棄風”損失時,龍源電力迎來了齊聲贊嘆。
“風電發展絕不能僅看風力資源,電網的消納、輸送成本也必須考慮到,因為你發的電必須要輸送到用戶手里才算數。”林伯強說,“發出的電在當地用不上,要輸送到外省消納,這個成本誰來承擔?現在風電場并不考慮這一點,他們不管電場建在哪里,發了電就要求上網,并不了網就抱怨。至于輸送成本,那是電網的事,電網當然不樂意。所以電網與風電場就有了矛盾,平白增加了并網難度。”
“在最理想的情況之下,如果所有的風電都能在最近的地方得到消納,現在這種規模的風電裝機完全不會存在并網壓力。”林伯強表示,“以前我們在制定補貼政策時,只考慮了風能資源情況,卻沒考慮風電場應該承擔的輸送成本,這是一個問題。下一步,國家應該制定一套合理的政策,把更多的風電裝機導向需電、用電的地區,從源頭上解決并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