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風電大規模外送通道建設需要國家層面切實可行的技術路線圖,大型風電基地的運行情況需要時間檢驗與后評估。風火打捆、遠距離外送在國外沒有類似項目,目前在國內也沒有先例。特高壓交流線路運行不確定性大,特高壓交流須形成堅強電網后才可能具有理想輸送能力。從甘肅750千伏交流線路實際運行效果看,沒有達到輸送風電的預期效果,甘肅酒泉地區風電限電依然嚴重。
由于北方地區的大型風電基地布局集中,各風電場共用升壓站和外送通道,風電場之間出力同步性高,相互之間影響大,導致大型風電基地的運行風險與技術風險較大。2011年甘肅、河北等風電基地就發生了多次大規模的風電脫網事故。另外,大型風電基地的尾流影響也是需要認真研究的課題。從已有運行情況看,大型風電基地的實際尾流影響要遠大于我們的預計。
(3)充分挖掘本地區的消納能力是風電大規模跨區外送的前提條件。目前,北方限電嚴重地區風電的電量比例與國外相比,依然較低,本地消納潛力很大。根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2011年電力統計快報,2011年吉林省風電發電量占本省全社會用電量的比例為6.32%,黑龍江5.57%,甘肅7.68%。如果放大到區域,則西北電網2011年風電總發電量占全社會總用電量的比例是2.8%,東北地區(含內蒙古東部四盟市)的比例為6.6%,華北地區比例為4.15%。即使在風電比例較高的蒙西地區,風電電量消納的潛力依然很大。例如,2012年3月29日-4月13日期間,蒙西電網連續多日風電上網電量與蒙西電網總供電量的比例平均超過20%,其中4月13日全網風電上網電量10978萬千瓦時,占全網供電電量比例29.6%,達到或者接近了歐洲的先進水平。
鑒于風火打捆、遠距離外送風電的模式存在種種不確定性以及東北、西北、華北地區風電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例依然較低,在現有條件下,通過各種技術、經濟、政策、行政等手段,充分發掘本地區的消納能力對于促進風電的可持續發展更為可行。只有在本省、本區域風電電量達到一定比例后才考慮以網對網的形式外送,也就是解決風電的消納問題應按照先省內、再區域、后跨區的順序依次進行。
5.分散接入電網和海上風電將成為促進風電規模化發展的主要途徑之一
分散式接入風電的優點是風電建設規模小,尾流影響小,可就近接入變電站,單位千瓦投資較低。而且,分散接入電網的風電機組靠近用電負荷,所發電量可就近消納,降低電力傳輸損耗。在“三北”限電嚴重地區,受風電消納空間以及管理成本影響,分散式接入風電發展空間不大。盡管南方地區分散式開發風電的利用小時整體上會低于北方大型風電基地(在不限電的情況下),但南方地區與內陸地區的分散式風電可利用零星的小塊土地,無需建設遠距離的配套送出工程,也沒有大型風電基地、遠距離輸電線路的技術風險、運行風險以及電力傳輸損耗,開發優勢明顯。隨著超低風速風電機組的技術成熟與發展,分散式接入風電在沿海地區、南方省區以及內陸地區的發展潛力很大,是促進風電規模化發展的主要途徑之一。
分散式風電在南方地區和沿海地區的發展主要存在風資源、環境保護、土地利用規劃以及審批手續復雜的問題。只有解決土地擁有者、附近居民以及各級地方政府等利益相關者的問題,讓利益相關者從風電開發中得到好處,分散式風電才有可能有大的發展。
我國具有發展海上風電所必需的資源條件和市場消納能力。在沿海地區規模化開發海上風電不僅可一定程度上緩解風電可持續發展的壓力,也有助于沿海地區省份完成節能減排任務。因此,應積極推動海上風電開發。但海上風電技術復雜,運行風險大,歐洲經過近20年的探索才逐漸加大海上風電開發力度。我國海上風電剛剛起步,海上風電建設、運行維護經驗較少,配套產業也有待完善。國產海上風電機組種類較少,大多處于研發設計或者樣機試驗運行階段,還沒有經過較長時間的批量化運行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