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可再生能源學會面向經濟建設,為產業企業服務的。石定寰主持學會工作后,一再強調學會應突破僅僅限制在大學、研究所的工作范圍,避免將其辦成一個純學術的學會。并且,大量的創新研究活動都在企業進行,因此要吸收更多企業參與學會工作,發揮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作用。“企業本身也做了很多研究工作,他們應該參加這些活動。學會應把學術交流的范圍擴大,讓更多企業參加。如果學會的工作在大學研究所,就沒有什么意義。”
除進一步加強了各個專委會的活動,推動領域的學術交流,提高學術水平外,石定寰也主張將學會推向市場,加強學會與地方政府合作,推動地方發展可再生能源基地,推動可再生能源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加強和各個應用部門的合作——比如和電力系統的合作。
“新能源發展到今天,已經要進入到中國能源系統了,不能總在可再生能源的圈里轉,要打破界限,主動進入大的能源系統,加強與大的能源系統的交流結合,讓別人了解我們。”石定寰坦言:“因為他們并不了解我們,將我們說成是垃圾電,說我們是高耗能高污染產業。說我們是小打小鬧,解決不了什么問題。消除偏見的辦法是什么?需要我們自己多做宣傳,多做科普工作,另外要主動聯合那些傳統能源行業。”
因此,在石定寰的指導下,可再生能源學會主動與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合作,第一次在保定召開了綠色電力大會。2011 年,可再生能源學會與中國電機工程學會、中國農機工業協會、材料半導體學會等都建立了聯系,并探討合作。
“也就是說不能關起門來搞研究。特別是跟電力部門,在主動研究風電之后如何與電網相結合。盡管可能吵架,你說你的、他說他的沒關系,經過兩次三次五次,逐漸研究出解決辦法。關鍵問題必須解決。”石定寰堅定地說。
2011 年5 月下旬的一場盛典上,石定寰作為能源科技領域的代表,與高錕、張藝謀、茅于軾、劉曉慶等其他領域的8 位杰出人士同臺領獎,并發表演講。值得關注的是,石定寰的演講真摯而感人,當其夫人為他頒獎時,夫妻二人至親至愛的場面贏得了全場掌聲。此時此刻,石定寰似乎走出了工作與職位為他設立的條條框框,在公眾眼中變得更加親切起來。
“期望著可再生能源能早日大規模進入百姓的生活。”與在諸多嚴肅場合所發表的講話相比,這句話簡單而真誠。它不但代表了一位官員對其所從事領域的殷切期望,更闡釋了這位身處百姓中的“老專家”對綠色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