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風光”發展目標塵埃落定。
根據近日發布的《“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國家明確提出了新能源產業的發展路線圖,其中,到2015年,風電累計并網風電裝機超過100GW千瓦,年發電量達到1900億千瓦時;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100萬千瓦以上,光伏發電系統在用戶側實現平價上網。
“上述目標和相對低迷的行業現狀相比,無疑有提振市場信心的作用。”國家能源局一位官員對本報記者表示,但僅靠上述規劃是遠遠不夠的,因為規劃并未涉及 “風”“光”這兩種新能源面臨的最大障礙,即并網難的問題。
強化風電累計并網概念
在風電領域,中國已是世界第一風電大國。
根據綠色和平和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共同發布的《風光無限中國風電發展報告2011》,截至2010年,中國除臺灣省外其他地區共新增風電裝機18.93GW,保持全球新增裝機容量第一的排名;累計風電裝機容量44.73GW。
而《規劃》提出的目標,則更進一步,在2010年的基礎上,每隔五年再翻一番。即到2015年累計并網風電裝機超過100GW,年發電量達到1900億千瓦時;到2020年,累計并網風電裝機200GW以上,年發電量超過3800億千瓦時。
“值得注意的是,《規劃》提的并非是累計裝機總量,而是累計并網風電裝機目標,強化了裝機的概念。”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對記者介紹,其核心意思就是如果不并網就不算,提示國家電網必須要并網,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對國家電網的約束程度。
實際上,風電領域因為無法并網“棄風”現象嚴重。根據中國風能協會發布的數據,2011年全國約有100億千瓦時左右風電電量由于被限發而浪費。
“不同統計口徑的統計結果可能會有出入,但業界公認,風電每年的發電量中大約有1/3的風電電量因為棄風而浪費。”林伯強解釋,解決辦法主要是提高當地的消納能力和建設電網外輸通道。
實際上,短期內提高風場所在地的消納能力并不現實,可行的還是建設輸電通道。《規劃》強調,到2015年建成風電大型基地配套外輸通道,解決風電遠距離輸送的消納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