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始出來,我國能源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國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規劃》于近日正式公布。
有心人不難發現,在這份對未來五年的能源發展規劃中,對風能著墨較多。其中,對風機的大型化趨勢更是做了濃墨重彩的描繪。《規劃》對風機功率、零部件、并網、研發平臺等方面都做出了更為明確的要求。
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國內風電企業傳統的1.5兆瓦風機利潤逐年下降,急需開拓新的利潤增長點,大型化風機已成為其著力開拓的新市場。此時《規劃》用較大篇幅鼓勵風機企業在風機大型化領域創新、發展,對風電企業是很好的激勵,將促使其加快在大型風機領域的研發、應用速度。在內因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可以預見,“十二五”期間風機大型化將成為行業發展的一大趨勢。
內因:挖掘利潤新增長點
在連續數年保持高速增長后,2011年國內風電行業業績開始出現回調跡象。
在今年年初舉行的2012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劉鐵男通報了2011年風電發展的主要數據:風電并網容量新增1600萬千瓦(16吉瓦),累計達到4700萬千瓦(47吉瓦)。而先前國家發改委曾表示:我國風電2015年的裝機容量目標目前初定為1億千瓦(100吉瓦)。
對此,行內人士表示,這意味著此后每年平均年增裝機量將回落到15吉瓦上下,低于此前的新增裝機速度。
與調低裝機量預期相對,國內風電企業的產能卻仍在高位運行。
平安證券分析師竇澤云預計,目前全國整機制造商已近百家,預計2011年總產能將達29吉瓦,但實際需求僅為15—18吉瓦。在這種環境下,價格之爭將不可避免。在傳統1.5兆瓦風機利潤不斷下滑的情況下,一些大型風電企業上半年業績同比下降更高達近五成。
是繼續在傳統小功率機型的紅海里掙扎,還是去開拓新的藍海,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一些有技術,有實力的風電巨頭已經做出了選擇,大功率機型已成為他們的目標。
華銳風電高級副總裁陶剛表示:“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華銳風電采取多種措施降低生產成本,重點發展3兆瓦及以上大型風電機組,維持和擴大國內市場占有率。”
“風電機組大功率化趨勢是技術工藝進步的結果。”陶剛表示,從全球風電裝備業發展的趨勢來看,高質量大功率的風電機組日漸受到市場青睞。而華銳風電近年來在大型風電機組技術研發領域取得多項重大突破,2008年推出的國內首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3兆瓦風電機組如今已實現批量生產;2010年推出國內首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5兆瓦風電機組;2011年國內首臺6兆瓦海上風機又在華銳風電順利出產,隨著海上風電技術裝備研發中心的建成,這個由華銳風電負責建設的中國唯一一個海上風電技術裝備研發中心將研制出更大功率的風電機組。
據悉,華銳風電自主研發的34臺3兆瓦海上風電機組在我國第一個國家海上風電示范項目——上海東海大橋風電場一期工程已全部并網發電,截止2012年3月1日,該項目累計發電已超過3.71億千瓦時。此外,公司自主研發的潮間帶3兆瓦風電機組也在江蘇如東潮間帶風電場成功投入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