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能源局下發了“關于加強風電場安全管理有關要求的通知”(國能新能【2011】373號,以下簡稱373號文件),引起業內外人士的廣泛關注。
這個通知發布的背景是什么?如何看待通知發布的意義和目的?對風電行業發展會帶來哪些影響?記者就此采訪了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作為資深行業專家,他從行業建設的高度對該文件進行了詳細解讀。
以規模化為基礎
引導風電產業規范化發展
記者:國家能源局發布373號文件的背景是什么?
秦海巖: 眾所周知,在《可再生能源法》及其配套措施的支持下,近年來我國風電產業快速發展并取得了很大成就。目前無論從規模上還是技術水平上看,中國風電都已經走在世界前列。
初步預計,到今年年底,我國風電的安裝量將達到6000萬千瓦,并網容量超過4500萬千瓦,年發電量達到800億千瓦時,風電很可能在未來兩年內成為我國第三大電源,但是,由于行業是以每年翻番的速度發展起來的,無論是管理體系還是標準體系都有不完善的地方,在管理上就需要盡快落實相關的配套政策。目前,火電、水電、核電,都已經建立了非常成熟和完備的管理體系,生產的各個環節都做到了有章可循。這一點風電目前還做不到。因此,中國要實現風電大國向風電強國的轉變,必須提高對行業運行管理的要求,完善行業管理體系,全面提升行業發展質量,這就要求行業主管部門深入分析發展中存在的薄弱環節,找準根源對癥下藥。尤其是近一兩年來,風電產業在發展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如并網問題、開發建設管理問題、安全事故等。作為行業主管部門,國家能源局高度重視,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今年以來,國家能源局出臺了關于風電場開發、建設、運營管理以及風電信息管理等系列政策。除373號文件外,國家能源局今年發布的所有與風電有關的規章制度,都是落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提出的“有效發展風電”要求的具體措施,也是國家能源局在“十二五”期間促進風電產業健康穩步發展思路的重要體現,并且今后還會陸續出臺其他的相關政策,對風電設備市場準入、風電場建設、運行和安全管理以及電網調度運行提出一系列的要求。目的是在風電已經實現了規模化發展的基礎上,通過各種政策手段引導風電產業進一步“規范化”發展,從而提升風電行業在全球的整體競爭力。
記者:373號通知對風電場的安全管理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如何看待這個通知發布的意義?
秦海巖:去年以來,風電行業出現了不少重大事故,373號通知就是為徹底杜絕事故發生的具體舉措。國家能源局連續出臺包括373號通知在內的一系列政策的最終目的,是要建立健全我國風電行業監測和評價體系。
實際上,國家能源局早已啟動了這項工作,從去年開始連續兩年委托風能專委會開展全國風電設備質量調研,對重大事故進行及時監測,組織專家分析事故原因,發布反事故措施等。今后,風能專委會每年至少要開展一次全行業性調研,以全面掌握風電設備質量及風電場運行情況,為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據。調研、監測和評價將作為常規工作有序開展,而不是一時性的應急措施,未來將做到實時掌握每臺風電機組的運行狀態。
同時,及時公布監測和評價結果,對于引導行業的健康發展,意義重大。盡管公布監測和評價結果可能影響到具體企業的經營,但是為了提高我國風電行業的整體競爭力,必須通過這種方式引導企業注重修煉“內功”,不斷督促企業提高技術水平,完善內部管理水平,使企業在公平公開的市場環境下優勝劣汰,從而達到整體提升行業發展質量的目的。
明確安全責任主體
建立安全管理體系勢在必行
記者:具體來看,通知要求,各風電開發企業對工程建設質量和風電場安全負總責,是基于何種考慮?
秦海巖: 對于風電開發企業來說,雖然有些工作是外包的,但對風電場開發的全過程進行總體組織和控制,因此風電開發企業應對風電場的安全負總責,并按照通知要求,建立起一整套安全管理體系。
通過調研,我們發現,現在風電開發企業對風電場現場工作人員的培訓是不足的,比如有些建筑行業工人、火電運維人員,在沒有經過任何風電專業知識培訓的情況下,直接過渡到風電領域,這些人員雖然有相關的工作經驗,但都不能直接進行風電工程操作。因此,通知要求開發企業,在采購風電機組時要采購符合技術安全標準的機組;吊裝工作要請有資質、有風電場工作經驗的吊裝公司進行,并對吊裝工人進行風電知識的培訓;開發企業自己的運營維護人員也要進行風電知識和操作的培訓。
記者:通知對風電設備制造企業也提出了要求,原因何在 ?
秦海巖:通知要求風電設備制造企業制定詳細的風電機組吊裝運行及維護手冊,鼓勵風電設備制造企業建立完善的產品使用培訓體系,并對使用方進行培訓。
目前,一些風電施工人員并不了解風電的特殊性,例如不知道葉片不順槳鎖定可能發生“飛車”,也不了解“飛車”可能導致機毀人亡的后果。之所以要求風電設備制造企業對使用方進行培訓,是因為各家的風電機組的安全保護裝置和應急系統都不盡相同,吊裝時的風速要求也不一樣,運維過程中要重點注意的問題也各不相同。風電機組的設計、制造者應該是最了解其產品特性的人。所以,通知要求制造企業建立健全培訓體系。
更要注意的是,培訓不是走形式,而是要讓現場操作人員深入地理解,建立嚴格按規程操作的制度和習慣。
記者:通知不僅對開發企業和設備制造企業提出了安全要求,同時也對業內相關機構提出了明確的工作任務。
秦海巖:要實現風電產業規范化發展的目標,除了完善的制度安排,還要行業內企業素質的提升。不論是風電設備制造企業,還是開發企業、建設及運行維護企業,甚至產業鏈中的服務企業,都要不斷提高水平。
認識到位管理到位
就能避免重大安全事故
記者:行業主管部門和協會如何看待我國風電場目前出現的一些重大安全事故?
秦海巖:目前看來,發生重大傷亡事故的主要原因,是風電場建設和運營維護過程中的違規操作造成的。
目前,我國風電場建設技術工人緊缺,很多人員未經培訓便匆忙上崗,施工工人不了解風電,不能完全按照風電場安全規程進行操作,從而埋下安全隱患。在風電場運行過程中,有的運維人員不懂規程或不按規程操作,加之責任心不強,看到設備發出報警提示后,在未查明原因的情況下,便簡單地將報警信號屏蔽,最終導致了事故的發生。綜合各種事故發生的原因,我們認為,只要嚴格按照相關規程操作,重大的安全事故完全可以避免。
記者:有人把這些安全事故同我國風電產業的發展聯系起來,認為風電產業的發展可能會受到影響,您如何看待這樣的說法?
秦海巖:經過五年多的發展,我國風電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目前行業發展中出現的這些問題,要在發展中用發展的辦法加以解決。丹麥歷史上也出現了風電機組飛車等事故,之后他們總結經驗,出臺了相關規定,加強了對風電安全的管理。同樣的問題,在風電開發經驗豐富的歐洲也出現過,因此,不能因為事故否定風電產業取得的成績。
我國風電場發生的安全事故并不是因為風電技術不成熟,而是企業安全意識淡薄、對安全管理不到位造成的。現在,國家能源局把發生問題的根本原因找到了,并提出了明確要求。大家可以看到,這份通知沒有任何空話套話,不是簡單的口號式的安全宣傳,而是提出了具體的解決辦法,只要重視程度足夠,很多工作都有章可循,并沒有太大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