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技術國產化難題
另外,技術是我國發展風力發電產業繞不過的一個坎。設備依靠進口,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過大,不能集中大規模開發等等,種種因素導致了風電成本居高不下。“風電核心技術都由外國掌握。”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院副教授張希良告訴記者,“中國的思路是購買外國設備技術,吸收外國經驗,把別人的技術轉換成自己的。” 2005年5月,國家發改委正式下文,要求風電投資商確保風電設備70%的國產化率,為鼓勵國產化,發改委在特許權項目招標中對設備進行捆綁指定。但目前國外的風電設備還是占國內市場七成,因為中國的風機設備制造水平尚停留在十多年前。技術上的難題,最終還是傳導到了生產成本上,為風電賺錢再造屏障。北京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風電研究人員告訴《國際先驅導報》,幾乎所有外資企業都會制造技術壁壘,學到真經很難。而目前,外資已不滿足于占據中國的風電設備市場,開始對投資興建風電廠表示了興趣。以市場換技術的一幕在風能領域重演,最終將取得何種效果?我們拭目以待。
運營多年仍沒能掙到錢
在即墨市溫泉鎮,本市首個風力發電項目早在幾年前就建成,搖曳的“大風車”晝夜旋轉,數公里的“風電長廊”,如今已經成為觀光景點。據悉,青島華威風力發電有限公司是由青島東億實業公司與德國思德能源有限公司合資建設的風電廠,2003年底實現并網發電。據青島華威風力發電有限公司技術部經理于德志介紹,這座投資1.4億元有15臺發電機組的風電廠,年發電量2000萬千瓦時,目前效益一般,處于持平狀態。“溫泉的風電項目是做得比較好的,但能持平就算不錯了。”市發改委能源交通處、環境和資源綜合利用處的相關負責人也都表示,較早起步的溫泉風電項目效益尚且一般,其他風電項目效益可想而知。據介紹,即使是山東省,目前也僅有榮成的風電項目能掙到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