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放緩
新國標的實施,將成為壓在一些實力弱小的風機廠商微薄利潤上的最后一根稻草
“今年國內風電產業的發展速度開始放緩,這是中國風電產業逐漸進入成熟期的一個標志”,陶剛判斷,未來國內風電產業便會在市場的作用下自然而然地進入行業整合期,“這也是國內風電產業由大變強的必由之路”。
施鵬飛也認為隨著風電開發步伐的放緩,風機的相對需求也將減少。“風機制造將從追求數量向追求質量轉變”,他認為,今年風機事故頻頻發生,固然有管理的原因,風機本身質量問題肯定是重要原因。
今年2月,甘肅中電酒泉風電公司16個風電場598臺風電機組脫網,成為近年來國內風電領域影響最大的一起事故,同時也結束了關于風電機組是否應具備低電壓穿越能力的爭論。
此前,國家電網自行制定并公布了風電并網的標準,其中有關于低電壓穿越能力的要求——“風電機組應具有在并網點電壓跌至20%額定電壓時能夠維持并網運行625毫秒的低電壓穿越能力、風電場并網點電壓在發生跌落后2秒內能夠恢復到額定電壓的90%時,風電機組應具有不間斷并網運行的能力”。
近日,國家能源局下發了2011年第5號公告文件,批準了低電壓穿越等17項標準。加上之前發布的《大型風電場并網設計技術規范》,自11月1日起,18項風電行業標準將正式實施。
目前,金風、華銳、東汽、湘電、NORDEX(恩德)、VESTAS(維斯塔斯)等企業都表示已經啟動了低電壓穿越的改造工程,而國家電監會也正在進行風電安全大檢查,其中就包括對此項改造的檢查。
雖然風機制造龍頭企業均表示了對該項標準的支持,但是國家電監會安全監管局副局長李英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在設備制造方面,多數已投運風電機組不具備低電壓穿越能力。這些多數企業將面臨改造費用帶來的壓力。
按照施鵬飛估計,改造費用約為每千瓦1000元,那么對于一臺1.5千瓦的機組,改造費用僅為1500元,在他看來壓力并不是很大。
不過,在風機制造廠商來看,這筆費用并不低。事實上目前風機整機價格已經從2008年的6500元/千瓦,降到如今的低于3500元/千瓦,如果是今年新吊裝的機組,那么改造費用幾乎占了價格的1/3。新國標的實施,將成為壓在一些實力弱小的風機廠商微薄利潤上的最后一根稻草。
投資熱點轉移
海上風電、低風速地區以及國際市場正成為風機制造商的投資新熱點
雖然前兩年就被定義為產能過剩行業,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高技術室主任曾智澤在接受《中國投資》采訪時表示,中國適合開發風電地方還沒有完全布局,海上風電也剛剛起步,這些都將帶來風機的需求,尤其是大型風機作為未來的發展方向,技術尚未完全突破,投資機會仍然很多,何況還有國際市場。
對此,施鵬飛認為,近年來的激烈價格競爭已經讓風機制造業投資風險加大、不適宜投資了,但是海上風電將是未來的需求點。而隨著能源局政策的轉變,一些原本不被看好的低風速地區也將成為新的風電開發地。
從當前兩大風機企業的投資戰略也可看到,海上風電、低風速地區以及國際市場正成為他們的投資熱點。
陶剛表示,今年3月,華銳風電就與位于低風速地區的貴州畢節簽訂了風能開發協議,將在畢節投資建設集高原型風電機組研發、生產、銷售、培訓等為一體的現代化產業園。
而海上風電則一直是其最核心的戰略。作為中國最早涉足海上風電的企業,華銳在上海建設的東海大橋海上風電場是這一領域的示范工程。
據其透露,“十二五”規劃初步提出我國海上風電的發展目標是:2015年建成500萬kW,2020年建成3000萬kW,“海上風電將是未來風電行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增長點,也是華銳風電未來發展的重要戰略部署之一”,陶剛表示,近年來,華銳風電一直積極展開海上風電布局。從1.5MW向3MW的產品結構轉變代表著未來風電行業大功率風機的發展方向,同時也顯示出華銳風電進軍海上的決心。
國際市場則是另外一塊蛋糕。據《中國風電發展報告2011》相關數據顯示,國際市場上2010年底簽訂、2011年交貨的全球風電機組合同平均價格為98萬歐元/MW(約合人民幣8700元/kW),而國內市場均價在3500元/kW左右,遠低于國際水平。
歐洲風能聯合會最近發布歐盟2020年后能源政策報告,預計到2020年歐洲風能產量將提高3倍。風電投資也將由2010年的127億歐元提高到266億歐元,其中40%用于投資近海風電場。
面對如此潛力巨大的海外市場,風電制造業已經開始行動。另一龍頭企業金風科技(002202,股吧)則早在前幾年就開始開拓國際市場。而華銳也在今年4月和7月分別同希臘PPC電力公司和Mainstream Renewable Power簽署合作協議,在希臘和愛爾蘭建設和運營風電項目,提供風電機組。
不過,隨著新市場領域的開拓,風機制造商所面臨的風險也在增加,施鵬飛認為,在這些全新的領域,他們將面臨更多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