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炙手可熱的風機制造業正面臨嚴峻時刻。隨著近日風電開發政策的收緊與嚴厲的風機并網標準的出臺,原本已經過剩的風機制造業將面臨需求的進一步縮減。
面對近來飽受批評的財務數據,中國最大的風機制造商、上市公司華銳風電唯有加緊其對海上風電市場和國際市場的布局。“行業正進入成熟期,但我們仍對未來充滿信心”,華銳風電(601558,股吧)的副總裁陶剛在接受《中國投資》采訪時說。
風電行業作為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新能源行業中的一個分支,其發展速度遠遠超出了其他行業,在其他行業還在為行業起步躊躇時,風電產業以每年翻番的速度增長,而風機制造行業也在激烈的競爭中造就出以華銳、金風等為首的市場領跑者。
現在,他們已經開始尋找新的市場增長點應對行業的收縮,而新需求也伴隨著新的風險挑戰。
政策轉向
風電行業的宏觀調控政策發生了轉折,只要未列入國家能源局計劃中的風電項目,將不能統一并網,也不再享受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補貼
8月24日,國家能源局醞釀已久的風電計劃管理政策正式以文件形式下發,為風電場項目的不斷擴張設置了約束。
在這份《關于“十二五”第一批擬核準風電項目計劃安排的特急通知》中,國家能源局安排全國擬核準風電項目總計2883萬千瓦,并將擬核準指標分解到各省。
雖然風電項目的核準仍在省發改委,但是他們在核準項目的時候將不能隨心所欲,按照通知,只要未列入國家能源局計劃中的風電項目,將不能統一并網,也不再享受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補貼。
在風電項目建成之后,能否并網成項目盈利的關鍵,根據風能協會的數據,2010年全國風電約有10%未能并網,損失電量達27億瓦。對于電網而言,目前風電的標桿電價為0.5元左右,高于0.2元左右的火電電價,高出部分由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進行補貼,如果不能享受補貼,電網將更缺乏動力讓風電并網。因此此次政策的兩個約束對于風電項目投資的規范化具有重要意義。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在接受《中國投資》采訪時表示,正是基于風電開發過快導致棄風現象和補貼基金的相對不足,需要加強對風電項目核準的前期評估,以確保能上的項目可以并網,可以享受補貼。
可再生能源學術委員會理事長施鵬飛在接受《中國投資》采訪時也表示,能源局這一舉措具有重要意義,意味著風電行業的宏觀調控政策發生了轉折,風電行業將進入有序發展階段。
“這主要是因為過去發展得太快,如去年全國達到了4000萬千瓦的吊裝,只有3000萬千瓦左右在運營,為了縮小這一差距,必須控制風電開發的節奏”,施鵬飛表示,“在十二五規劃中,到2015年全國風電將達到1億千瓦裝機容量,目前的存量是5千萬千瓦,意味著未來4年半的新增容量為5千萬,那么約每年1500萬千瓦的新增,與去年的1800萬相比,將進入一個相對正常的開發節奏”。
這一控制開發節奏的舉措在即將出臺的“十二五”能源發展與可再生能源專項規劃中也有另外一種表述,陶剛透露,國家在“十二五”期間將改“建設大基地、融入大電網”的模式為“集中+分散”的方式,發展低風速風場,并鼓勵分散接入電網。
“與5年前相比,我國風電產業發展面臨的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要以新的視野和思路來推動風電發展”,史立山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