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發展推動了甘肅產業結構調整。酒泉形成了全國最大的風機裝備產業園區。去年,甘肅全省風電裝備產業完成工業增加值88億多元,占全省裝備制造業增加值的78%。發展風電也給甘肅帶來土地資源的倍增效應。過去戈壁灘上的地白給也沒人要,現在卻體現出嶄新的價值。甘肅發展風電的“硬道理”,也是中國發展風電的“硬道理”。
中國是全球風資源最豐富的國家,開發風電潛力巨大。初步統計,全國離地50米高3級以上風能資源潛在開發量為25.8億千瓦,是目前我國總發電裝機量的近3倍。
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能源短缺是長期國情,缺油少氣是我國能源資源無法回避的問題。而過度依賴煤炭導致的環境問題又是我們頭上的“懸劍”。加快發展可再生能源就成為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關鍵。
內蒙古、甘肅、新疆、東北、河北、東南沿海等八大風電基地建設先后展開。“十一五”期間,我國風電吊裝規模連續5年翻番增長,從2005年底的120萬千瓦,增長到2010年底的4230萬千瓦,先后超越歐洲傳統風電強國丹麥、德國,超越世界風電“老大”美國,成為世界第一風電大國。去年,我國風力發電501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74%。與此同時,我國風電裝備制造業也從無到有、由弱變強,2004年我國風機國產化率僅為10%,2010年底已升至90%以上。
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張國寶,原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他說:“在風、光、生物質等傳統火電、水電以外的能源中,風能無疑是目前最被看好的可再生能源。風本身無成本,而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特別是在日本核電危機以后,大家對風電建設更加重視。大力發展風電是中國的必然選擇,要可持續發展,要保護環境,要充分利用資源,就要發展風電。”
這幾年風電的迅猛發展,不僅緩解了我國的能源緊張局面,而且推動了節能減排。2010年,我國風力發電量達501億千瓦時,這相當于節約了1750萬噸標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650萬噸。
“大風起兮云飛揚”,神州大地正在唱響新時代的大風歌。
東風呀吹得那個風車轉哪
科學發展,探索風電發展新路
在距玉門市11公里處的三十里井子,戈壁上立著4臺300千瓦的風機。與旁邊高大的兆瓦級風機相比,它們顯得有些弱小,然而這“四小天鵝”卻是甘肅風電的“先驅”。
1997年6月,國電龍源電力公司從丹麥引進4臺300千瓦風機,在河西走廊開始了風力發電實驗。龍源電力總經理謝長軍說:“河西走廊風能資源豐富,又可利用戈壁土地,緊鄰交通運輸線,整體投資成本低,是建設大規模風電基地的理想地點。”率先起步的龍源電力如今是甘肅裝機最大的風電企業,也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風電企業。
甘肅風電在探索中前進。甘肅省委書記陸浩在接受記者采訪中一再強調的,就是科學態度、科學發展。作為我國首個開工建設的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甘肅酒泉風電基地以科學的態度,推進風電建設,探索了一條科學發展之路。
風場建設規模化。
在酒泉方圓1100平方公里的戈壁灘上,集中布局了32個大型風電場,總裝機規模高達500多萬千瓦,平均每20平方公里就有1個10萬千瓦風電場。項目集約化程度高,不僅為風電場規劃布局提供了有利條件,也大大提高了風電規劃區的土地開發、電網架設、配套設施等方面的集約化利用程度。
規模化發展帶來了風電建設成本的下降,增強了風電的競爭力。千萬千瓦級的規模,使得甘肅風電項目在設備招標環節就具備了很強的競爭優勢,設備成本直線下降。初期,每千瓦設備的造價是近萬元,而目前已經下降到4000元以內。建設成本越降低,風電場盈利的可能性就越大。國電龍源電力甘肅公司總經理李青介紹,按照甘肅目前的風電標桿電價,龍源在甘肅的5個風電場都能實現盈利,集團在甘肅投入就更有信心。
風機與風電配套。
風電離不開風機。甘肅省2008年啟動酒泉新能源產業園建設,在短短3年時間就吸引來華銳、金風、東氣等國內風機制造業的龍頭企業,目前已有35家風電裝備制造企業簽訂入園協議,總投資上百億元,已形成年產風機3000臺的生產能力。
在中材科技(酒泉)風電葉片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工人們正在緊張加工五六十米長的葉片。綜合部經理茹思平告訴記者,過去從北京運一只葉片到酒泉風場,運輸費需要2.2萬元,現在從園區運到風場,僅需6000元。如今中材科技在酒泉已建成4萬平方米、擁有10條生產線、全球最大的葉片生產車間,去年生產風機葉片3000只。這么大的產量僅運輸成本一項,節約的資金就相當可觀。
發電與送電同步。
大規模發電就要輸電。甘肅風電場建設和電網輸出工程建設同步,保證了風電送得出去。
甘肅電力公司總經理黃強告訴記者,在風電電源建設大步前進的同時,電網建設也在甘肅如火如荼地展開,在包括國內首條750千伏輸電工程在內的甘肅風電輸出工程上,國家電網3年的總投資達到93.1億元,基本保持了電源建設和電網建設的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