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5日訊(記者 劉江)“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主要內容是由傳統經濟向綠色經濟的轉變。”在日前舉行的政協大會發言上,全國政協委員、民盟內蒙古自治區主委、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副主席董恒宇表示,要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碳匯體系,并著力解決經濟建設與生態保護、節能減排協調發展的難題。
建設綠色經濟,需根據國家的自然資源狀況、生態戰略地位、產業特點、文化社會特征等因素統籌謀劃。董恒宇委員認為,與西方國家單純重視氣候問題相比,我國面臨著生態環境保護與氣候變化的雙重壓力。西方所說碳匯主要指森林碳匯,而我國森林面積覆蓋率只有20.36%,草原、荒漠面積占據了國土的半壁江山,且主要集中在西部。“因此,我國的碳匯概念不能照搬西方的一套,應該把森林、草原、荒漠等都計算在內,著手建立自己的碳匯體系、碳匯會計和碳匯交易規則,在關于氣候變化、節能減排、碳匯交易的國際談判中掌握主動權。”
如何才能使經濟建設與生態保護、節能減排協調發展?董恒宇建議,應在西部地下水豐富的地區不斷擴大森林覆蓋率,禁止在湖泊濕地附近及城市水源地開辦電廠等耗水工業。在談到草原碳匯的問題時,他說:“草業碳匯還未得到應有的關注。一方面缺乏系統的科學研究,目前還難以掌握可靠的草地系統固碳能力的估計值;另一方面缺乏全面的規劃和具體舉措,這會導致對草原生態的忽視以及對碳匯評估的缺失。希望各方充分認識草業碳匯的價值,建立保護建設草原的長效機制。”
“西部地區有26.1億畝沙漠和荒漠化土地,每年損失土壤有機質5590萬噸,直接經濟損失高達千億元。”董恒宇認為,開發沙漠碳匯資源可以實現“一石三鳥”:一是沙漠綠化,生態恢復;二是通過創造碳匯,贏得“排放權”;三是通過生物質發電,獲得清潔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