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風科技一向用數字說話:在各家咨詢機構發布的風電整機廠商出貨量排名中,2016年金風科技在中國整機廠商中仍是毫無疑問的行業龍頭;去年凈利潤達到30.03億元,是中國新能源上市公司中最賺錢的一家。
在今天召開的第八屆清潔能源部長級會議上,金風科技不再說數字,而是談未來、講愿景。金風科技執行副總裁吳凱做題為“擁抱未來能源”的TED演講。盡管是談未來、講愿景,但金風科技的理工科氣息將這一切變成了一道數學題。這道數學題從一個符號“”開始。
以下為能見Eknower對話吳凱的精彩內容:
能見Eknower:金風科技提出的“未來能源”概念,最核心的內容是什么?
吳凱:最核心的是Δ=0。未來的能源供應和需求一定是Δ無限趨近于零的過程。在供應端,新能源是波動的;在需求端,電力負荷是變化的。讓波動的新能源和變化的電力負荷之間的無限趨近于零,需要進行供給側的管理、需求側的管理,把供給側、需求側的模型抽象出來,通過中間的算法來實現經濟、高效、清潔的供需平衡,實現我需即你所供,所供即所需。
在不同時間節點根據需求來匹配基本一致的電量,實現這一目標,中間的算法很重要,它是另外一種新能源,它的使能原動力來自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新工具,我們要做的是把這些技術根據未來能源的需要進行有機整合,解決問題。
能見Eknower:撇開中間的算法不說,在能源的供應和需求端,最重要的是什么?
吳凱:從需求來講,人們需要的是便捷和便宜。什么是便捷?比如我到家的時候,最好開門的一剎那,燈光慢慢亮起來;比如家中的空調知道我什么時候需要怎樣的溫度,自動調節。此外,人們需要便宜的能源,原來清潔能源不便宜,所以他的市場規模還是有限的,但是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的可變成本基本為零,這是他們的天然優勢,風電、光伏的固定成本未來一定是越來越低的。
從供應端來說,企業要的是擴大市場贏得客戶,是賺錢,因此必須不斷降低可再生能源的度電成本,金風科技過去在降低度電成本方面為行業作出了很多貢獻,風機從750kW到6.7MW,不僅僅意味著功率變大,葉片變長,塔筒變高,背后其實是從設計理念到材料結構都在發生著革命性的變化。
目前風電行業的度電成本處于穩定下降階段,一些突破性的技術漸行漸近,但還沒有真正到來。我認為未來風電成本的下降除了技術的突破之外,還需要認知的突破,行業規范的突破,規范的突破則依賴于認知的突破,比如機組載荷有很多人為的規范,人為疊加了很多額外的成本。
能見Eknower:中間的算法需要技術和數據,能源企業如何掌握這些技術和數據?
吳凱:供需之間的算法匹配,金風科技有一定的技術積累。這種積累一是來自于供應端的技術積累;二是來自微網運營的項目經驗。
負荷是波動的,但可再生能源本身也是波動的,所以金風科技投入了很多精力來實現風電更加精準的功率預測,對天氣預報的可能性進行分級,將高于90%可能出現的氣候進行分析,上報預測功率,電網根據預測進行調度。有了精準的預測,還需要電源能實現柔性控制。比如風電場的場群控制,比如有功、無功的調節,這些控制還需要更多的反饋條件進行前饋控制,實現柔性、快速響應。這些技術未來都可以用于供需之間的實時平衡。
天誠同創是金風科技的子公司,專門做智能微網,從2008年成立,到現在已經積累了很多項目,結合微網區域的資源稟賦和負荷特性,可以給出很好的節能藥方,并且能夠把這個藥方變成現實。
但這只是金風科技理解中間算法的基礎,未來這個算法可能和華爾街金融機構做投資分析的模型更像。
至于如何獲取更多的電力數據,我認為可能需要燒錢。比如說以略低于成本的價格售賣可再生能源發電設備,目的是什么?獲得用戶用電數據,進而打造一個電力交易平臺。但現在并不適合這么做,因為從宏觀來看,電力體制改革還需要幾年時間,所以不著急。
能見Eknower:從邏輯上來看,分布式光伏由于更靠近負荷,在實現Δ無限趨近于零的目標上,是不是更具有先天優勢?
吳凱:分布式光伏的確在實現Δ無限趨近于零方面,對風電具有先天的威脅,因為光伏更容易進入負荷區。但是這條路很艱難,其中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產權的問題,在城市里屋頂的產權太不清晰了。
能見Eknower:每一家公司都要基于未來做戰略規劃,進而開展業務,金風科技和其他公司的不同點是什么?
吳凱:順勢而為,這是金風科技最大的特點。
金風科技的前身在1989年接受丹麥政府贈款,建成了當時亞洲最大的大型風力發電場—達坂城風電一場,因為建風電場,發現風機設備貴、質量差,但從商業的角度看,這意味著有利可圖、有優化空間,因此金風科技開始做風機設備,1997年成功地研制出國內首批600KW風機,后來開始做750KW的風機,加大技術研發力度,后來金風科技選擇了永磁直驅風機技術,直驅風力發電機組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從2005年的0.2%增加至2009年的17.5%,再后來,金風科技的業務延伸到風電服務,這和汽車企業從生產汽車到開4S店一樣再正常不過的邏輯。2007年,金風科技旗下成立了天潤新能,開始投資發電業務,和金風科技多年來的發展一脈相承,邏輯自洽。
從過去的發展脈絡可以看出來,金風科技講究的是順勢而為。能力、資源積累、外部環境,各種條件都具備了,進入這個領域可以賺到錢,我們再實施,也就是說戰略層和實施層之間有區隔,戰略上多看幾年,做好合理儲備,實施層一步一步慢慢來,順勢而為。
金風科技做事情的風格一直很穩健,但事實證明,在創新領域,他們并不保守?;仡櫧痫L科技的歷程,穩健是因為公司很早就清醒認識到風電是高風險行業,所以踏踏實實本分的做了事情;不保守所以才能夠多次選擇對了戰略,永磁直驅、風電投資、智能微網,這些選擇事后證明都是對的。
作者:席淑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