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三:能源消費模式問題。我國傳統電力發展基本遵循“擴張保供”的思路,單純增加發電裝機和輸配電容量來滿足日益增長的用電需求。在這種模式下,能源消費方式單一,需求側資源的作用沒有體現。近年來,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推進以及需求響應技術、能源互聯網技術等新興技術的不斷革新,需求側可以挖掘的潛在資源也越來越多。然而,當前存在的問題是:1)尚未形成多元化的終端能源消費模式,缺少市場手段來充分挖掘需求側資源;2)缺乏需求響應技術平臺,無法實現用戶自由選擇能源種類和能源供應商。上述問題也是實現前面所提的“用能效率高效化、用能方式個性化、用能技術智能化、用能選擇多元化”能源變革目標的最大障礙之一。
四、能源革命的著力點
能源變革需要依托“一軟一硬”兩個平臺,作為著力點。
著力點之一:軟平臺(電力體制改革、十三五規劃)
電力體制改革:在電力體制改革方面,要加快市場化改革進程,建立健全電力輔助服務市場以及容量市場,讓燃煤發電從輔助服務市場上“掙大錢”,而在電能市場上只能“掙小錢”,并凸顯需求響應資源的潛在價值,從而實現電力市場中多種能源、資源間的功能互補和價值匹配,為能源變革提供所需的市場環境。
十三五規劃:在十三五能源規劃方面,要強化能源統一規劃,通過合理安排清潔能源發電與傳統燃煤發電的組合優化,基于最大限度利用清潔能源的基本目標來配備燃煤發電機組的調峰容量,利用傳統化石能源發電的可調控性、靈活性來彌補清潔能源的間歇性、波動性,從而促進清潔能源電力的高效消納。
著力點之二:硬平臺(能源互聯網)
能源互聯網定義(曾鳴):能源互聯網是以電力系統為核心和紐帶,構建的多類型能源互聯網絡,利用互聯網思維和技術改造能源行業,能夠實現橫向多源互補,縱向源-網-荷-儲協調的,能源與信息高度融合的新型能源利用體系。
能源互聯網定位:能源互聯網是能源變革的標志性技術,將促進能源行業新技術、新商業模式的發展,從而實現能源的清潔、高效、安全、便捷、可持續利用。
能源互聯網特征:1、“橫向多源互補”,是指電力系統、煤炭、石油系統、供熱系統、天然氣供應系統等多種能源資源系統之間的互補協調,突出強調各類能源之間的“可替代性”;2、“縱向源網荷儲協調”,實現能源資源的開發利用和資源運輸網絡、能量傳輸網絡之間的相互協調;使電力需求側管理進一步擴大化成為全能源領域的“綜合用能管理”。
能源互聯網與能源變革的關系:
能源互聯網與能源技術變革的關系/結合點:廣域電力網絡互聯技術;多能源融合與儲能技術;能源路由器技術;用戶側自動響應技術;電動交通及其與電網的交互技術。
能源互聯網與能源生產變革的關系/結合點:新型能源生產商業模式;降低能源市場的準入門檻;能源消費者可以同時成為能源生產者。
能源互聯網與能源消費變革的關系/結合點:用戶用能方式多樣化;智能化水平提高;用能效率提升;成本降低;更多的自主選擇權。
能源互聯網與能源體制變革的關系/結合點:售電側市場放開;培育多元化市場主體;形成有序競爭的市場體系;科學有效的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