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導師、同學的幫助下,他利用暑假自學,逐漸克服短板。“剛去香港的前半年,一天我只睡四五個小時。”
憑著堅強的毅力,3個月之后,張明明就完成了兩篇會議擴展摘要。對于一個剛涉足全新領域的人來說,這是一個不小的成績。
香港求學期間,他是“基于先進壓電陶瓷作動器的流固耦合控制”、“流體誘發振動及噪音控制”和“流體—振動—噪音耦合的主動控制研究”等香港特區政府資助項目的執行人。
在香港理工大學工作兩年后,張明明再次抉擇:赴美至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得了博士后工作站的工作機會。
這是張明明的又一次跳躍,進入機械工程系后,他所從事的研究項目與之前大有不同——要在水中進行實驗。
他再次順利過關,第二年,便獨立擔任項目執行人和項目副組長。在美3年期間,他分別承擔了美國海軍研究項目“氣泡對流體誘發振動影響的探討”和“由內部氣泡流體誘發的管道振動的實驗與數值模擬研究”。
“人生沒有絕路。只要努力就能打開一片新的天地。”張明明再次講出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