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輾轉求學路上,每一次選擇張明明都會調整科研方向,有時更是來一次大跨界。可是,他不畏懼從零開始,科研之路越走越寬。作為“百人計劃”引進人才,現在張明明將全部精力放在風電技術研發上。
“就目前情況而言,風電在我國能源結構轉型過程中,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面對《中國科學報》記者的問題,溫文爾雅的張明明給出了這樣的答案。風力發電基礎研究、開發及其產業應用,現在乃至未來5~10年,都是這位“百人計劃”引進人才關注的重心。
在這之后,張明明更是打開了風電的“話匣子”,無論是國內外產業現狀,還是我國風電技術研發環節的薄弱情況,他都了如指掌。
其實,張明明最早為自己裝備的是精密制造專業的知識,與流體力學、風電技術研究很難搭上邊界。
從事科研十幾年,他一路輾轉求學,似乎每一次選擇都是無奈之舉,張明明數次調整科研方向。他不畏懼從零開始,科研之路也越走越寬。
“路”不會斷
“到現在為止,我已回國4年4個月。”回國后,張明明到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工程熱物理所)工作,成為該所一名研究員。
大致數來,進入工程熱物理所從事風力發電基礎研究、開發及其產業應用領域的研究,可能算是他人生中的第三次重大轉折。
開展科研工作,需要科研人員在同一領域長期積累,年復一年辛勤耕耘,為未來的收獲打下基礎。在很多人眼中,這是一條“金科玉律”。
那么張明明為何“轉折”?難道他不擔心自己的科研路受影響而難以為繼?
“人生沒有絕路。只要努力就能打開一片新的天地。”張明明早已思索過這些問題。
2008年,尚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任高級研究員的張明明感到事業發展即將遭遇瓶頸。